“民间文艺版权保护与促进”进校园活动举办
以版权之力守护文化根脉

发布时间:2025-11-07     文章来源:天津日报

昨日,市版权局在天津益中学校举办了“民间文艺版权保护与促进”进校园活动,40多位赴津研学的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以下简称黄南州)的高中学生和老师,通过参观展览、非遗体验等方式,充分感受天津民间文艺魅力以及版权保护理念与传统文化的深度融合。

现场设置的民间文艺版权保护与试点地区展示区,以我市西青区杨柳青镇特色文化为核心,由天津市版权协会、天津杨柳青画社、天津泥人张彩塑工作室、天津市泥人张世家绘塑老作坊等,参照第十届中国国际版权博览会民间文艺会场的布展标准,精选《莲年有余》《和合献瑞》《如意蛇》等12件天津民间文艺瑰宝集中展出。

从色彩典雅的天津杨柳青木版年画到形神兼备的泥人张彩塑,每件展品均标注版权保护信息,直观呈现民间文艺从传统技艺到版权资产的转化成果。师生们驻足观赏,不仅领略了非遗的魅力,更深刻认识了版权保护对于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第一次来天津的高三女生索南卓么对天津的印象非常好:“天津很美,这些作品也很美,我这次来天津开阔了眼界。”

《莲年有余》上的娃娃是男孩还是女孩?娃娃抱的鱼是什么鱼?在杨柳青木版年画体验活动中,来自玉成号画庄的邢义杰讲解了杨柳青木版年画的历史脉络、文化内涵、艺术特色,以及手绘团扇的步骤,并指导学生将“莲年有余”“事事如意”等图案拓印在扇面上,让他们充分感受非遗技艺的精妙、天津文化底蕴的厚重。高二女生白玛央增说:“原来年画娃娃的发型,一边是男孩的小辫子,一边是女孩的发髻,凑成一个‘好’字;娃娃抱的鱼是鲤鱼头、鲫鱼身、金鱼尾……我学到了很多有趣的知识。”

天津益中学校外籍教师与学生们进行了生动有趣的英语口语交流。天津市版权服务工作站工作人员带来人工智能与民间文艺互动体验,指导学生们通过智能系统,将杨柳青木版年画的传统技艺与动漫风格的人物造型相融合,自主设计个性化头像;通过简单编程,实现与天津民间文艺宣传员——机器人小飞的对话。传统纹样与现代科技的碰撞,激发了学生们的创作热情,也让他们看到民间文艺“古为今用”的无限可能,文化传承的种子在创新实践中萌芽。高二男生元旦肉增觉得人机对话很有趣:“这激发了我的学习兴趣。”

黄南州泽库县西部民族中学老师豆改才让表示,此次活动为两地师生搭建了文化交流平台,通过沉浸式体验,开阔了学生的眼界,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养,加强了两地的文化交流。

天津益中学校德育副校长李蓉告诉记者:“此次活动让非遗传承与版权保护理念深深扎根校园。看着学生们在展览中感受民间文艺的匠心,在体验中解锁传统技艺的魅力,在科技互动中迸发创新灵感,我们深感这样的活动极具教育价值,以后会常态化开展。”

市版权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此次活动旨在推动民间文艺版权保护宣传常态化、多样化,将联合更多民间文艺机构开发“版权保护与传统文化”的教育课程,让更多青少年成为版权守护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以版权之力守护文化根脉,让民间文艺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

热门推荐
03-01-wx.png

微信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