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文化志愿者9天辗转三地送上11场文化活动
“文化春雨”润边疆

发布时间:2025-07-30     文章来源:天津日报

天津市文化志愿者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田地区演出。

天津市文化志愿者在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演出。

天津市文化志愿者在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进行书画笔会活动。

在广袤的西部边疆大地,文化的力量如同春日的细雨,悄然滋润着每一寸土地与每一个心灵。由天津市文化和旅游局主办,天津市群众艺术馆承办的2025年“春雨工程”天津市文化志愿者西部行活动日前举行。一支充满热忱与才情的文化志愿者队伍跨越千山万水,奔赴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田地区,9天时间送上11场文化活动。他们怀揣着对文化交流融合的热忱,为当地群众送上精彩演出,开展别开生面的书画笔会,丰富当地群众文化生活,推进文化交流,用一场场“文化春雨”,开启了文化交流的崭新篇章。

克服困难“闯三关”

此次活动既是响应“春雨工程”搭建内地与边疆民族地区文化帮扶与交流平台的号召,也是天津长期对口支援黄南、甘南、和田工作的一部分,更是我市在推动文化传承发展上善作善成的具体行动。“春雨工程”活动实施以来,天津每年都派出优秀的文化志愿者队伍到西部地区开展文化交流和演出活动。十多年来,通过在文化资源整合上下功夫,不断创新思路和方法,天津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春雨工程”服务机制,天津文化志愿者在西部地区受到了当地群众的热烈欢迎。

此次活动中,天津的文化志愿者克服高原反应、温差、场地等困难,进行了5场笔会、6场文艺演出。这是目前天津实施“春雨工程”以来,连续性跨越边疆地区最多、开展交流活动场次最多的一次。

7月16日,文化志愿者团队搭乘早班机从天津前往青海。落地西宁后,马不停蹄赶往此行首站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市。从平原地区来到海拔1900米到4200米的高原地区,高原反应在所难免。刚下飞机,团队成员王正阳、陈欢、李笑、李悦都出现头疼、胸闷等反应。但大家毫无怨言,各司其职,确保17日的首场演出顺利进行。

18日一早,团队从黄南藏族自治州出发转场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一路上翻山越岭,随着海拔逐渐升高,有人高原反应症状加重需要吸氧减轻不适。4个多小时后到达甘南藏族自治州合作市,当晚下起大雨,气温突降至10摄氏度。19日下午演出开始时,天空中又飘起细雨,最高温度只有15摄氏度。身穿单薄演出服候场的演员们虽然冻得瑟瑟发抖,但是圆满完成了演出。

20日一早,团队集合赶赴兰州机场。经过4个小时的飞行,当飞机降落在新疆和田地区时,闯过了高原反应、低温两道关的志愿者,又开始面对37摄氏度的高温。之后三天的7场活动中,大家齐心协力,保障活动顺利进行。

展天津文化志愿者风采

“春雨工程”实施以来,天津的文化志愿者团队不仅业务能力突出,还一专多能,总是完成高质量的演出。承担此次演出任务的文化志愿者来自天津歌舞剧院、天津市杂技团以及天津市群众艺术馆、河东区文化馆、南开区文化馆、红桥区文化馆、武清区文化馆。

9天来,志愿者团队不是在赶路就是在彩排和演出。每到一地,志愿者们放下行李就赶赴演出现场熟悉场地、彩排,即使是演过多遍的节目,全体人员彩排过程也从不马虎,把最佳状态带给西部边疆地区的群众。

“春雨工程”的文艺演出中,杂技节目一直备受观众喜爱。杂技《重蹬技》的表演者天津市杂技团的王娜,连续多次参加“春雨工程”。从昌都到黄南再到和田,她实现了复杂环境下的“零失误”。此次表演过程中,天空突降小雨,被雨水打湿的道具容易打滑。演出中,当8.5公斤重的水缸和5公斤重的八仙桌分别在王娜脚尖翻转时,工作人员和现场观众都屏住呼吸。表演顺利完成时,现场响起热烈的掌声。走下舞台的王娜因为过于用力,出现胸闷、呼吸不畅等高原反应现象。工作人员赶紧为她拿来氧气瓶。她告诉记者:“杂技表演对场地要求较高,室外演出对于杂技演员来说挑战更大。我们要克服阳光、风力等问题,还有我做上抛动作时空中没有参照物,这就需要靠经验来判断。再加上广场上人声嘈杂,如果不能全神贯注,很容易被分散精力。缸和八仙桌被雨打湿,为了防止打滑,我需要使出比平时多一倍的劲,所以今天格外累。”王娜说。即使这样,她也没有降低表演难度,用高超的技艺征服了观众。

被称为声乐四人组的李安娜、李笑、陈欢、王正阳,都是“春雨工程”的老队员。“参加‘春雨工程’文化志愿者团队为边疆群众送演出,已经成为我工作的一部分。每年到这个时候心里就惦记着这件事。‘春雨工程’伴随着我的青春,只要需要,我愿意继续为边疆群众服务。”李安娜说。

除了演员,来自天津市群众艺术馆的工作人员为11场活动的顺利进行保驾护航。他们为演职人员安排行程、餐饮,对接演出场地,调试灯光、音响、多媒体背景,搬运道具,为演出拍摄资料图片。台前幕后的全体工作人员有一个共同心愿,就是把天津文化志愿者的拿手节目展现出来,给边疆群众带来高质量的文化享受。

为西部群众送上“文化春雨”

天津与西部边疆地区在文化传统、艺术形式和民俗风情上各具特色。“春雨工程”天津市文化志愿者西部行活动把丰富的文化活动带到当地,丰富当地的文化生态,促进文化多样性发展,增进文化认同感。“春雨工程”不仅是文化惠民活动,更是促进文化交流、传承与发展、增进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的重要实践。这一点,在此次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墨玉县的演出中体现得尤为明显。

23日晚在墨玉县墨玉老城举行的演出,让天津的文化志愿者和当地观众收获惊喜。当天恰好是墨玉县文工团演出的日子,当天津的文化志愿者团队来到现场时,墨玉县文工团的乐队正在排练。驻足观看的天津文化志愿者看到乐队里不仅有少数民族乐器,还有大提琴和扬琴,有没有可能双方合奏一段乐曲?经过沟通,双方一拍即合。来自南开区文化馆的业务干部与墨玉县文工团的演员一起,为观众带来了《掀起你的盖头来》《茉莉花》等经典乐曲。当热瓦普、手鼓、弹布尔等少数民族乐器,与扬琴、二胡、琵琶、笛子、唢呐等传统民乐乐器合奏,现场响起美妙的旋律。这个原本不在节目单上的节目,收获现场热烈的掌声。

“没想到,我们有机会跟来自天津的艺术家合作演出。少数民族乐器与民乐乐器的合奏,让这两首经典乐曲有了特别的味道。”墨玉县文工团团长约尔克孜·阿卜杜卡迪尔说,这些年“春雨工程”带来的影响,让当地群众看到更多来自内地的文艺演出,“我们团里也配有扬琴、二胡、笛子等民乐乐器,在我们日常的演出中,也会为当地群众演出《喜洋洋》这类乐曲,很受大家欢迎。这是文化交流和交融的结果,也是‘文化润疆’的成果。”

在演出中演奏扬琴的阿拉帕提告诉记者,他是“春雨工程”直接受益者。“我19岁那年在和田观看‘春雨工程’演出时,第一次看到扬琴表演,就被美妙的声音吸引了。后来我到新疆艺术学院学习时选择了扬琴,现在已经学习6年了。”阿拉帕提说,演出开始前得到天津老师的指点,收获很多,“我很荣幸能有这样的机会与天津的老师进行交流。这种文化的交流与交融,让我感受到艺术的魅力。”

文化的交流与交融,不仅丰富了边疆群众的生活,也让他们看到更加多彩的世界。墨玉县文化体育广播电视和旅游局工作人员阿依左合热说:“‘春雨工程’像一场及时雨,滋润了我们的心田。它不仅丰富了我们的文化生活,更让我们感受到了文化的魅力和温暖。我们相信,这样的文化交流会让更多的人了解和田,也让和田的明天更加美好!”

和田地区文化体育广播电视和旅游局文化科的陈萌蕾,一路见证了天津文化志愿者的努力和付出。她说:“特别感谢天津的文化志愿者,他们的到来点亮了我们的生活。我印象最深的是在墨玉县老城的演出,天津文化志愿者穿上了绚丽的艾德莱斯裙,和当地文工团一起奏乐、合唱。这样的场景特别有意义,既丰富了和田群众的文化生活,更以文化为纽带,让‘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理念的思想根基更加牢固。”

热门推荐
03-01-wx.png

微信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