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交响乐团奏响《战旗》《海河》两部原创力作
恢弘乐章致敬历史礼赞母亲河

发布时间:2025-11-19     文章来源:天津日报

日前,天津交响乐团在天津音乐厅上演了中国原创作品交响音乐会,在常任指挥易娟子的执棒下,演绎了两部扎根中华大地的原创力作——交响乐《战旗》与交响组曲《海河》,以恢弘乐章致敬历史、礼赞母亲河。

《战旗》:乐声忆峥嵘,交响颂英雄

音乐会以作曲家杜漠创作的《战旗》拉开序幕。这部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而作的交响乐,以《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为主题,通过交响乐的丰富表现手法,生动展现了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中英勇奋斗的伟大精神。

作品以激昂的旋律开篇,层层递进的乐章如战旗飘扬,既描绘了烽火岁月的壮阔征程,又彰显了和平的崇高与珍贵。易娟子以精准的节奏掌控,将乐团的力量与情感推向高潮。作为2025年度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战旗》不仅是对历史的深刻铭记,更是对和平的坚定捍卫。

《海河》:音符绘文脉,乐章赞津沽

交响组曲《海河》是由天津交响乐团委约作曲家王伟州创作的作品,以海河为灵魂,通过《运河怀古》《九河归一》《海晏河清》《爱的潮水》四个乐章,将海河的千年文脉与时代新韵娓娓道来。

这部历时12年创作、以海河为灵感源泉的音乐作品,力求从不同角度展现海河与天津人民的深厚联系及城市文化魅力。王伟州介绍:“第一乐章以海河源头为起点,通过女高音与海河的‘对话’,表达人类与自然之间延续千年的精神联系,体现对海河滋养的敬意与回应;第二乐章聚焦海河滋润下的美好生活,音乐主题借鉴了杨柳青民歌《画扇面》,融入天津本土民间艺术元素,以此表达对海河馈赠的感激,创作这段时我曾遇到瓶颈,后来受窗外的知了叫声启发,便用‘知了声’象征天津夏日的繁盛,让乐章更有生活气息;第三乐章描绘了天津欣欣向荣的景象,特意引入京韵大鼓元素,强化地域风格;第四乐章则以开阔旋律象征海河汇入渤海,传递天津人民包容好客的情怀,欢迎世界友人。”

谈及《海河》在音乐编排上的特色及创新之处,王伟州表示,作品采用三管编制乐队,增强音乐起伏与表现力,既有细腻轻柔的诉说段落,也有气势磅礴的高潮部分;在关键乐章中融入民族小鼓与京剧小锣等传统打击乐器,点染出天津地方风情。同时,创新性地将三管编制乐队与少量民族乐器结合,传达城市情感与人文温度,核心主题突出“海河滋养城市,人民感恩回馈”的共生关系,让作品既有艺术高度,又能贴近天津人民的情感。

创作故事:取海河之水,谱津门乐章

在天津生活三十载的王伟州,将对海河的深厚情感尽数融入《海河》中。回忆起创作历程,他说:“每年我都会到海河边汲取灵感,尤其喜欢在天津站附近的亲水平台取一捧海河水。”创作期间,王伟州总会在案头备一瓶海河水,每当思绪凝滞时,便用水的清冽唤醒灵感。整部作品完成后,王伟州还专门驱车前往海门大桥,静坐桥头,望着河水与渤海相拥,思绪万千。随后,他又前往海边,任由海风拂面,将创作的情感沉淀在潮起潮落间。他坦言:“那一刻,我仿佛与海河完成了某种对话,作品中的每一个音符都有了归宿。”

本场音乐会是天津交响乐团推动本土原创、打造城市文化名片的又一力作,《战旗》与《海河》两部作品以交响乐为载体,既展现了历史的厚重,又彰显了时代的活力。观众表示,这场音乐会不仅是一场听觉享受,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让人深刻感受到天津的文化底蕴与艺术创新。

热门推荐
03-01-wx.png

微信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