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南桃北柳”的年画传承,到建筑之美背后的历史故事;从大国工匠的天工开物精神,到九河下梢的津曲妙韵;再到各国人士汇聚津城,在和合共生中达成文化交融……
9日晚在天津古文化街举行的“何以中国·和合共生”网络主题宣传活动启动仪式,以一场多元文化交织的精彩活动,让现场数百位观众感受天津的河海情深,一起体验天津的璀璨时刻。
何以中国,何以天津?亮相启动仪式的中外参与者一起分享了自己的感受。
孟广禄:欢迎大家来天津!
舞台上,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天津文联主席孟广禄登场演唱京剧《赵氏孤儿》选段。“我魏绛闻此言如梦方醒”,高亢洪亮的嗓音,委婉细腻的行腔,第一句就引发全场叫好。“孟老师一开口还是那个味儿,艺术家的风采依旧!”现场观众纷纷赞叹。
作为京剧界的大腕儿,孟广禄从下午彩排时就顶着烈日候场,认真询问导演自己的走位,和音响师沟通细节,一段唱腔更是一丝不苟地完成,他的敬业精神令现场工作人员伸出大拇指点赞。孟广禄在台上表示:“刚为大家演唱的《赵氏孤儿》体现的千古忠义,就是我们中国人的精神和魂。”面对现场观众,他高兴地欢迎大家来天津!孟广禄表示:“作为文艺工作者,我们要用千年戏韵讲好中国故事。天津是戏码头,也是大舞台,愿咱京剧的水袖能挽起不同文明的手,唱响和合共生的世界大戏!”
姚剑波:历史的回响 时代的接力棒
在《镇馆之宝》节目环节,来自天津博物馆和平津战役纪念馆的“镇馆文物”在大屏幕上活了起来。
平津战役是决定中国命运的三大战役中的最后一战,这场战役不仅是兵力魄力之拼,更是民心向背之战。平津战役纪念馆馆长姚剑波表示:“在我们纪念馆的留言簿上记载着来自天南海北的观众的心声。让我印象深刻的有这么一段留言——硝烟散尽,丰碑永驻,热血浇灌,山河无恙,吾辈自以死为火炬,照亮复兴征程。这些话语是历史的回响,更是时代的接力棒。它让我们看到,平津战役的精神从未远去,它早已融入民族的血液,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勇前进。”
孟祥飞:以中国科技助力上合国家发展
在《天工开物》节目环节中,国家超级计算天津中心首席科学家孟祥飞讲述了以创新科技推动天津高质量发展的故事。
舞台大屏上,每秒钟计算能力达到百亿亿次的天河新一代超级计算机显示着天津科技力量。“我们正以算力和人工智能拓展国家的科技创新发展,将我们的科技推向各个国家。”孟祥飞在活动前采环节表示:“我们最近也在与多个上合国家开展人工智能领域的合作,算力的合作,支撑他们建设有速度有能力的计算平台,再将我们的人工智能技术推动服务这些国家农业、医疗等方面的发展。”
“天津闺女”巴丽娜:打小就遛海河边
南开大学研究生巴丽娜·索科洛娃来自俄罗斯圣彼得堡,从小就生活在天津的她,早已在津城烟火气中成了街坊口中“倍儿俊的天津闺女”。
在天津生活的岁月里,因为热爱,巴丽娜从没停止学习汉语言文化。在当天的活动上,巴丽娜和天津网络名人刘怡杉等合作演出了《京津冀240小时》,为大家做精彩的文旅推介。在接受采访时,巴丽娜告诉记者:“我从小就喜欢在海河边遛弯,习惯的路线就是从大光明桥走到津湾广场,再到恒隆广场。最近最大的感受就是,海河两岸的灯光升级改造,变得更美了!”说到天津的开放与包容,巴丽娜早已把天津当成了自己的家,她很自然地说:“我们天津人非常欢迎大家来感受这个城市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