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百多年的城市发展,天津不仅拥有丰富的可移动文物和文献,还保留下许多不可移动的遗址、遗迹。特别是在近代,作为中国较早的开埠城市,天津开风气之先,成为中国较早出现博物馆的城市之一,城市文化底蕴深厚,文化遗产资源丰富,文博文化特色突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物和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华优秀文明资源。”这一论断深刻揭示了文博文化的双重属性:作为“物”的载体,它是生产力发展与文明积淀的物化形态;作为“文化”的精神内核,其通过博物馆等现代性空间实现传统与现代的辩证转化。天津文博文化,泛指由分布于天津地区的文物、文化遗产以及各类博物馆汇集凝练形成的地域特色文化,它们讲述着这座城市的过去,丰富着城市的现在,赋能城市的未来,是城市生命的一部分,也是城市重要的文化财富和文化底色。
一、文脉根深:天津文博文化的底蕴深厚
天津为退海之地,城市肇端于金元,发展繁兴在明清。根植于这座城市的历史文脉,天津地区的文博事业发展持续向好,成果显著。近年来,随着文旅融合发展热潮不断掀起,文物博物馆在城市文化建设中展现出越来越重要的社会价值,逐渐成为衡量一个地区经济、文化和教育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尺,被越来越广泛地用作城市的“文明形象”及“文化客厅”。
天津文博文化的载体,是分布于天津市的文物、文化遗产和博物馆等文化机构。最显著的载体首先是形式多样、各具特色的博物馆,包括:国家级博物馆,如天津博物馆、周恩来邓颖超纪念馆、天津自然博物馆、平津战役纪念馆和国家海洋博物馆;历史文化类博物馆,如张园、梁启超纪念馆、利顺德博物馆等;红色革命纪念场馆,如觉悟社、大沽口炮台遗址博物馆、中共中央北方局旧址纪念馆等;民俗风情类场馆,如文庙博物馆、杨柳青年画馆、老城博物馆等;特色鲜明的行业博物馆和非国有博物馆等。目前,全市登记备案各类博物馆80家,基本形成了以国有博物馆为主体、非国有博物馆为补充的博物馆体系。按照2024年末,全市常住人口总量1364万人统计,达到全市每17万人拥有1座博物馆,每百万人拥有5.9座博物馆的水平。截至目前,全市普查登记不可移动文物2082处,其中世界文化遗产2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4处,天津市文物保护单位220处,区级文物保护单位145处;可移动文物主要体现在全市博物馆藏品总量达78.5万件/套,其中珍贵文物(馆藏一级、二级、三级文物)共141969件/套,占藏品总量的18%。正是这些不同门类、各有千秋的博物馆,人文荟萃、蔚为大观的不可移动文物和可移动文物,文脉久远、底蕴深厚的历史文化遗产,组成了天津强大的文博文化矩阵,成为天津传承文明、俯瞰历史、纵观文化的重要载体。
近年来,天津文博人紧紧围绕高质量发展“十项行动”和“三新”“三量”等工作部署,认真落实《关于推动文化传承发展的意见》《关于加强文旅深度融合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突出用文物讲文化、讲文明,开拓创新,多措并举,“让文物活起来”初见成效,“博物馆热”持续升温,“到博物馆看展览”日渐成为社会风尚。全市博物馆结构布局更加合理,特色质量进一步提升,服务人民高品质生活、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作用更加彰显。仅2024年,全市博物馆举办陈列展览总数达589项,举办社教活动11038场,接待观众达1754万人次,比2023年增长17%。文博工作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快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大都市作出重要贡献。
二、特色鲜明:天津文博文化的精神特质
开埠先声,智启津门。近代以来,天津作为较早开埠的城市,成为中西文化碰撞与融合的前沿。博物馆作为近代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在中国最先出现于“得风气之先”的口岸城市,而作为北方的经济和对外贸易中心,天津以得天独厚的交通条件和较为完备的近代商业组织,为博物馆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必要条件,成为中国较早建立博物馆的城市之一。天津地区博物馆的产生有外国人在津创建和中国人自办两个渊源,其发展过程既反映了中国接受西方博物馆文化的轨迹,也体现了博物馆文化在中国的独特发展道路。1904年新学书院首任院长赫立德创办了华北博物院,陈列动物、植物、化石等自然标本,目的是为了使学生获得广博的见识,成为天津地区博物馆之先声。天津自然博物馆前身北疆博物院则由法国博物学家桑志华于1914年创建,历经百年风雨,是目前国内唯一一座原址、原建筑、原藏品、原展柜、原文献资料完好保存至今的博物馆,也是中国为数不多的集动物、植物、地质、古生物、古人类等多学科的综合性博物馆,被誉为中国近代博物馆发展史上的一座“活化石”,留下了许多具有开创性的载入史册的重要成就。中国人自办的博物馆是伴随着袁世凯清末新政拉开帷幕的,他们开办博物馆目的在于开启民智,1918年正式成立的天津博物院是中国最早的公办民助博物馆,其首次采用的“帕诺拉玛”陈列法(全景陈列法),开创了中国陈列展览之先河。其后天津博物院、天津广智馆、天津市立美术馆合并成今天的天津博物馆。
序列相承,茹古涵今。天津的物质文化遗产从距今万年以上的旧石器到距今百年的近现代文物,序列完整、真实记录了天津地区人类从山地向海洋不断拓展生产生活空间的历史过程。天津地区博物馆馆藏精品荟萃,尤其以天津博物馆最为显著,其馆藏大多数文物品类,皆具有收藏体系完备的共性。从创制年代到产生地域,从典型流派到代表作家,横贯时空,遍涉各个艺术领域,其中尤以书法、碑帖、绘画、瓷器、玉器、货币、玺印、砚台等类最为典型。例如,馆藏玉器收藏系列完整,可以实物串起一部中国玉器发展史;馆藏书画以明清作品为主,几乎涵盖明清两代各主要书法家、画家的作品;馆藏瓷器时代齐全,上自东汉,下至民国时期及新中国成立后的瓷器均有收藏,且各时期南北方窑口产品相对齐全,精品亮点频出,唐时邢窑与越窑、宋时五大名窑七大窑系、元明清时期景德镇等窑的产品皆有收藏,明清官窑瓷器品种齐全成系列,堪称一部浓缩的中国瓷器发展史。
私藏兴盛,文脉绵长。明清时期,天津因地临京华,位当通衢,逐渐成为四方人文风物汇聚之所。以安岐、查日乾为代表的盐商巨贾,在此首开文物收藏的盛况。近代,天津发展成为北方中心城市,各界名流纷至沓来。其中,既有藏金怀璧、寓居津门的贵胄遗老,也有坐拥厚赀、广事征求的工商实业名家。他们或拥藏,或征购,以不同的方式激发着天津文物收藏的活力,更为天津文博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天津的文博事业迎来新生,文物捐献也打开新的局面。在党和政府的关怀、鼓励下,天津诸多地方收藏家以前所未有的热情,投身于文物事业发展的洪流之中。其间,分别于上世纪50年代、60年代、80年代出现了三次较大规模的捐献高潮,涌现出周叔弢、张叔诚、徐世章、王襄、杨石先等一大批无私爱国的杰出收藏家、捐赠者。他们将倾注一生心血汇聚而成的文物精品举以奉公,以对历史负责的精神、对家乡人民的热忱,铸就了天津博物馆“国宝级”文物的典藏基础。直到如今,收藏家辈出的天津,民间仍素有喜好收藏的传统,古文化街、沈阳道等自发形成的古玩文物交易市场即最好的说明。
山海蕴珍,博物琳琅。最新文物普查成果显示,天津共有各类不可移动文物2082处,是全国唯一同时拥有集长城、大运河、明清海防遗存三个跨区域、大尺度线性文化遗产于一身的直辖市,充分体现了天津山、河、海兼具的自然环境特点和“枕山面海”的自然山海格局。可移动文物方面,80家博物馆中文物类博物馆26家,行业类博物馆22家,非国有博物馆32家,基本形成类型丰富、主体多元的现代博物馆体系,荟萃人文自然珍宝。以天津自然博物馆为例,该馆是中国第一个主题单元化、全景式展示的兼具自然探索、科学体验、科学教育的自然博物馆,也是中国建立较早、藏品较丰富的自然博物馆之一,馆藏生物标本36万余件,集动物、植物、地质、古生物、古人类等多学科为一体,是蜚声中外的科学宝库与自然科学交流研究中心。
多元融汇,文化生辉。天津素以文化多元著称。博物馆是典藏自然和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场所,也是集中展示城市文化由来和所去的绝佳场地。根植于天津这座气质独特的城市,天津的文博文化也显示出中西合璧、南北交融、雅俗共赏的多元文化表征。从北疆博物院倡导多学科综合研究,到平津战役纪念馆、周恩来邓颖超纪念馆等融通红色记忆;从天津博物馆集历代珍玩于一馆,到国家海洋博物馆纳海洋文明于一厅,皆以“融”字贯穿。近代租界建筑鳞次栉比,今成为金融、音乐、设计之复合群落;老厂房、老码头星罗棋布,现化为机床、纺织、铁路主题之新型馆舍,传统与现代同处一轴,东方与西洋共栖一街。多元汇聚,终形成津派文博文化的浩荡气象。
三、博古焕新:天津文博文化的传承创新
“博视”致广,提升文化视野。提升文化视野方能立意高远,“博视”意味着要拥有广阔的视野和深刻的洞察力。一是需要深化研究,做到对天津地区历史文化了然于心,立足天津丰富的文博资源,挖掘文物背后的历史故事与文化内涵,实现文旅从“客源地”向“目的地”转型迈进。天津文化融合了多种元素,要深入研究和理解这些文化的内涵,促进文化的深度融合和创新发展。二是关注不同层级、地域、类型、属性博物馆的均衡发展,壮大天津市文物博物馆的整体力量。例如,依据天津城市规划的空间布局特征,推动博物馆集群发展,以满足多样化的文化需求。在城市更新改造的背景下,探索利用腾退文物建筑、工业遗产、空置厂房等闲置空间及城市综合体,引入博物馆文化功能,为城市旅游空间增添新亮点。天津是近代工业的发祥地之一,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2025年国际博物馆日正式开馆的天津机床工业博物馆便是社会各界共同努力,充分开发利用工业遗存,擦亮天津“工业城市”文化名片的一次有益尝试。三是需以战略眼光布局前沿科技力量,以前瞻思维统筹文博领域数字化变革,持续深化文物科技保护体系建设,系统推进文博场馆数字化、智能化升级,构建文化与科技共生共荣的顶层架构,以推动文物资源焕发时代生命力,以博物馆事业彰显文明影响力,最终实现从资源活化到业态繁荣的深层跨越,为文化传承发展创新注入持久动能。
“博特”致用,彰显特色价值。学以致用,是传承创新天津文博文化的抓手,前提即牢牢把握天津文博的特色。一是针对天津文博资源类型丰富的特点,构建强调类型丰富、主体多元、普惠均等的现代博物馆体系,立足地域文化的营造,建设文化特点、挖掘文化热点、塑造文化亮点,通过主题展览、沉浸式体验、文化衍生设计等多元的跨界结合,生产出符合时代叙事语境与场景内容的文化内容。同时,充分利用习俗文化、在地美学、民间技艺开发出具有天津特色的文化产品,引发民众多维度的共鸣与共情。二是激活文物集藏传统,擦亮“中国北方文物艺术品集散地”品牌。例如,沈阳道古玩市场在全国古玩文博业中具有相当的基础和知名度,它背靠华北和西北地区,面向海内外,具有成为北方文物艺术品交易中心和集散地的潜力和条件。应充分认识该市场存在的价值,做好规划,建立商会,有组织地策划文博会等活动,培育、提升和完善文物艺术品市场。
“博路”致远,拓展传承路径。广开路径,可以致远。传承天津文博文化,使其得到可持续发展,需做到“融汇”与“联合”。一是以点串线,强化文物主题游径的作用。目前天津市文化和旅游局已在系统梳理全市历史文化遗产的基础上,结合天津人文历史和旅游资源,接连策划推出四批天津市文物主题游径,涉及“中华百年看天津”“京津冀文化一脉”等八大主题、“运河拾珍”“文明探源”等20余条线路,以及121处不可移动文物、博物馆纪念馆、景区景点,把散落在津沽大地的文物文化资源串珠成链,赋能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其中新近推出“京津冀文化一脉”主题两条文物主题游径,致力于推动京津冀三地文化遗产的活化利用。目前四批游径已全部面向社会公布,需进一步做深做实,扩大传播和影响力。二是织线成面,一体推进文化产业融合发展。文博馆点作为重要的城市公共文化机构,是民众文化体验与文化消费的重要空间。打造天津文博文化的重点之一,即以创意线路和活动赋予文物新的时代意义,同时充分借助文物、文化、文创与产业之间的融合与联通,积极运用资源、资本、资产升级文博魅力,从而提升城市的文化竞争力,并由此激活文化消费市场,营造城市文化氛围。与此同时,要积极拓展博物馆的功能边界,鼓励社会各界参与到文化传承和创新中来,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文化发展氛围。通过博物馆走进社区、城市公共休闲空间,开辟文物博物馆引领城市文旅发展、强化城市文化标签的新领域。
【作者分别为天津博物馆研究馆员、综合办公室主任,吉林省博物院副院长(挂职) 臧天杰;天津博物馆馆员 贾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