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江山,热血浸染;红色血脉,永续相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红色是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鲜亮的底色,在我国960多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大地上红色资源星罗棋布,在我们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百年奋斗的伟大历程中红色血脉代代相传。”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不同历史时期,通过实践创造并不断积淀升华形成的具有鲜明政治属性的精神文化体系。天津红色文化不仅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红色文化的普遍性特征,更独具津沽地域特色。新征程上,进一步传承和保护天津红色资源,擦亮津门红色文化底色,对于实现红色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坚定文化自信,塑造城市精神,凝聚奋进力量,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天津篇章具有重要意义。
天津红色文化的生成由来
天津是一片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热土,记录着“南陈北李、相约建党”的旭日东升,承载着“觉悟、革新”的五四风云,铭刻着革命先辈的奋斗足迹,铭记着“百个第一”的发展辉煌,讲述着“开发区大有希望”的创业故事,书写着深入落实“三个着力”和“四个善作善成”重要要求、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大都市的恢弘篇章。据2023年统计,全市共有红色资源360处,其中:旧址遗址312处,纪念场馆24处,烈士陵园14处,其他设施10处。这些红色资源是党和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是红色文化的重要载体。从天津红色资源和红色文化生成由来看,它以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为思想魂脉,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丰沃土壤,以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为源头活水,在历史沧桑巨变中积淀了深厚的底蕴,照亮了栉风沐雨、矢志奋斗之路。
红色文化以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为思想魂脉。红色文化的形成、发展内含于我们党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进程中,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实践中体现出先进性、科学性和人民性的高度统一。马克思主义作为红色文化的思想灵魂和信仰支柱,在红色文化的孕育形成中始终发挥着根本指导作用。革命行动从哪里开始,红色文化就从哪里生发。五四运动前后,在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李大钊的指导和影响下,在津读书学习的周恩来、张太雷、于方舟、于树德等青年学生,完成了对马克思主义从接触到接受再到决心为之奋斗终生的历程。1920年10月,张太雷加入北京共产党早期组织,同月,张太雷在李大钊指导下创建天津社会主义青年团;1924年9月,于方舟、江浩、李锡九等在津创建中共天津地方执行委员会,天津党组织宣告诞生。自此开始,天津党组织团结带领全市各族人民,取得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一个又一个胜利,天津红色文化也从萌发到逐步丰富发展,成为流淌在天津城市血脉中宝贵的红色基因。
红色文化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丰沃土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其鲜明的特质体现在:“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中国品格;“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的中国操守;“天人合一,天地与我并生”的中国高度;“惟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风流”的中国格调;“不论穷达生死,直节贯殊途”的中国气节;“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的中国气概;“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中国抱负;“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的中国气度;“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中国担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中国情怀,等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上述鲜明特质,深深植入国人的血脉,为红色文化的形成提供了丰沃土壤,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感召力,周恩来“愿相会于中华腾飞世界时”的远大抱负,张太雷“愿化作震碎旧世界惊雷”的革命气概,于方舟“以己为舟济苍生”的为民情怀,吉鸿昌“为时代而牺牲”的崇高境界,等等,就是共产党人理想信念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必然结果,是天津红色文化中的精华和亮点。
红色文化以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为源头活水。党的百余年奋斗征程在天津留下了辉煌的浴血奋战史、艰苦创业史和改革创新史,涌现出一大批英雄人物和先进模范,红色文化是天津文化最鲜明的底色。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领导天津人民浴血奋战、百折不挠,英勇反抗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压迫,奋起抵抗日本侵略者,推翻国民党政府的反动统治,迎来天津解放和新中国成立。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领导天津人民自力更生、发愤图强,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开展大规模社会主义建设,形成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领导天津人民解放思想、锐意进取,深入推进经济体制等各项改革,推动天津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民生活不断改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党领导天津人民自信自强、守正创新,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天津重要讲话精神和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开启天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大都市新征程,这些生动实践和经验,为天津红色文化生成提供了鲜活素材和源头活水。
天津红色文化的深刻内涵
历史川流不息,文化代代相传。每一处红色资源,都是党的历史见证。天津红色文化中凝聚着中国共产党人不怕牺牲、艰苦奋斗、开拓进取的伟大品格,深深融入城市红色血脉之中,以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独特的历史传承,为我们奋进新时代新征程提供了丰厚精神滋养和力量源泉。
追寻真理的坚定信念。天津是重要的马克思主义传播地,中国共产主义运动先驱李大钊青年时代在天津求学6年,后多次返回天津传播马克思主义,指导天津地方党团组织建设和开展革命活动。五四运动期间,以周恩来、邓颖超、张太雷、于方舟为代表的先进青年建立觉悟社、新生社等进步团体,在马克思主义同工人运动相结合的进程中,成长为信仰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天津成为全国较早建立党的地方组织的地区之一,天津红色文化由此萌发。
践行初心使命的历史担当。天津是大革命时期党领导北方革命运动的指挥中心所在地。大革命失败后,中共中央相继在天津建立中共顺直省委、中共中央北方局、中共河北省委等领导中枢,领导北方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群众,同帝国主义、封建军阀和国民党反动派进行不屈不挠的英勇斗争,开创党在北方革命运动新局面,天津红色文化在革命斗争中不断丰富发展。
英勇斗争的品格风骨。天津是抗日战争时期著名的革命根据地。抗日战争时期,党领导天津人民同仇敌忾、不畏艰险,克服难以想象的困难,付出巨大民族牺牲,与日本侵略者进行艰苦斗争,创建盘山抗日根据地,钳制消耗大量日伪军兵力,有力削弱日本侵略者在华北地区的殖民统治。吉鸿昌、包森、田野等一大批抗日英烈,以铮铮铁骨战强敌、以血肉之躯筑长城,谱写出一曲曲气壮山河的英雄壮歌,为天津红色文化注入丰富内涵和独特品格。
不怕牺牲的英雄本色。天津是解放战争时期的城市攻坚地。在解放战争的战略决战中,人民解放军在天津地下党组织和人民群众的支持配合下,以英勇无畏的战斗精神和舍生忘死的革命意志,仅用29个小时就攻克国民党号称“固若金汤”的天津城防工事,使天津重新回到人民的怀抱,天津的解放为红色文化的丰富发展增添了血染的风采。
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天津是新中国成立初期恢复发展生产的先行地。新中国成立伊始,面对旧中国留下的千疮百孔的烂摊子,市委、市政府紧紧围绕恢复和发展生产这一中心任务,团结带领全市人民认真贯彻党的新民主主义经济建设方针,变革生产关系,确立新的经济秩序,经过四年的艰苦奋斗,克服重重困难,使国民经济重获新生,人民生活得到明显改善,这些丰富实践为天津红色文化增添了光辉篇章。
敢闯敢试的豪迈情怀。天津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希望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市委、市政府带领全市人民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实现了从盐碱滩涂到国际一流现代化产业新城的历史性跨越,绘就高质量发展的生动画卷。1986年8月,邓小平同志视察天津,对天津改革开放和开发区建设给予充分肯定,欣然题词“开发区大有希望”,总设计师的殷殷寄语,始终激励天津人民以更大决心和力度,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
守正创新的进取精神。天津是践行“四个善作善成”重要要求的实践地。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天津工作。习近平总书记五次到天津视察指导、出席活动,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对天津工作提出了一系列重要要求。天津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代新征程天津工作的总体要求、重要要求和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聚焦经济建设这一中心工作和高质量发展这一首要任务,充分发挥顽强拼搏、守正创新的进取精神,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为战略牵引,以更大决心和力度推进“四个善作善成”,正在书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大都市的恢弘篇章,进一步促进了天津红色文化的丰富和发展,激发全市各族人民凝心聚力、团结奋斗的强大精神力量。
保护传承天津红色文化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市委、市政府非常重视红色资源的保护和传承工作,倾注心力保护、修复了一批重要革命旧址,新建了一批重要纪念场馆设施并相继投入使用,在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天津时提出的“在文化发展和传承上善作善成”的重要要求,进一步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从红色文化中汲取前行的智慧和力量,需要结合实际,探索出一条有天津特色的红色文化保护传承之路。
全面系统保护运用红色文化资源。红色旧址是天津红色文化的重要载体,生动反映着党在天津的奋斗历程、取得的辉煌成就和宝贵经验,是天津重要的红色文化资源。要深入开展红色文化资源普查,摸清红色文化资源底数,夯实红色资源保护传承的工作基础;要认真落实《天津市红色资源保护与传承条例》《天津市关于加强红色资源保护与传承工作实施方案》等规章制度,加强红色资源保护传承的顶层设计,构建起红色资源保护传承的工作机制;要把红色革命旧址保护与城市更新行动结合起来,不断加强对濒危红色资源的抢救性保护、重要红色资源的重点保护和日常维护,确保红色文化资源载体的安全和完整。
深入挖掘和大力传承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涵。习近平总书记对传承红色文化高度重视,强调“要用心用情用力保护好、管理好、运用好红色资源”。要突出红色文化的研究阐释,挖掘精神内涵和时代价值,使其更具吸引力、说服力及感染力;要整合红色资源,串珠成链,聚链成势,营造红色文化资源随处可见、可感可触的浓郁氛围;要创新呈现方式,增强表现力、传播力、影响力,生动传播红色文化,发挥好红色文化凝魂聚气、成风化人重要作用。
多维度活化运用红色文化资源。以红色文化为主题主线,加强文教结合、文旅融合,充分运用红色旧址和纪念场馆等载体,演绎红色故事的时代叙事,实现红色精神的当代阐释,推动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学而时习之”,让红色文化资源“活”起来、“火”起来。要把开展革命传统教育同发展红色旅游相结合,统筹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推进红色文化资源产业化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把“以文化人、以文惠民、以文润城、以文兴业”的要求落地落实,努力打造特色鲜明、内涵深刻的红色文化品牌,汇聚起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天津篇章的磅礴力量。
(作者分别为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副校长、市委党史研究室主任王永立,天津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天津市委党校基地研究员康晶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