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博物馆日 天博上新双展

发布时间:2024-05-19     文章来源:今晚报

今晚报记者 曹彤摄

昨天是“5·18国际博物馆日”,天津博物馆推出了多项展览和体验活动,吸引全国各地的游客。

“河上花”展示馆藏绘画精品

花鸟画与人物、山水同为中国绘画的三大门类之一,是中国水墨绘画艺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天津博物馆馆藏精品中的重要组成部分。2023年“河上花:中国花鸟画之道1368-1911”前往美国展出,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此次推出的展览以赴美展为基准全新升级,在5·18国际博物馆日到来之际向广大观众呈现。

  展览选取天博在美展览的55件、套明清花鸟画藏品,囊括了明代院体画、吴门画派、金陵画派、四僧、恽派、扬州画派、海派等重要画派、重要画家的具有代表性的花鸟画作品,表现了中国传统花鸟画创作方面的笔墨意趣,以及中国画“寓意兴寄”的创作传统与蕴含其中的哲学思想和人文精神。

  此次展览具有以下几大看点和亮点。一是展陈空间更加优化,展厅展柜在去年刚升级提升,新展柜为超高透光低反射的夹胶玻璃,透光率超过97%,反射率低于1%。配合“见光不见灯”的灯光设计,在安全范围内,最大限度拉近观众与文物的距离,还原文物细节与色彩,增强视觉感受和沉浸式观展体验。二是展出作品更加全面。不仅实现了天博展赴美文物的全展现,特别是作为该展灵魂的八大山人名作《河上花图》卷,长达13米的画面部分全部展开,画家自题的《河上花歌》则以喷绘的形式展示在文物后方,力求将画卷的全貌呈现给观众。三是展示形式更加新颖。为了最大程度地利用展线,将赴美展出的全部展品展示给观众,首次采用了将册页形制的藏品利用展板上墙的展示形式,争取为观众带来更好的观展体验。另外,还将面向公众推出“文博讲堂”特别活动,邀请专家以对话访谈形式围绕“明清花鸟画艺术”主题进行深度学术交流。

“只此绚丽”传扬海上丝路文化

昨天,天津博物馆联合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南汉二陵博物馆、海上丝绸之路(广州)文化遗产保护管理研究中心,在馆内推出“只此绚丽——广州出土汉代珠饰展”。

  近七十年来,广州地区考古发现汉代珠饰两万余颗,它们材质丰富、形制多样、色彩斑斓;制作工艺方面,既有对进口材料的本地加工,又有对异域风格器物的仿制。这些珠饰,见证了广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发源地之一,与东南亚、南亚、西亚及地中海沿岸地区通过海路进行的贸易往来和人文交流,反映出汉代珠饰融汇中西技艺之长,开放包容、兼容并蓄、独树创新的时代魅力,展现了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繁华以及中西方文明的交流互鉴。

  展览甄选192件、套,9300余件文物,通过“璀璨夺目”“匠心独运”“珠玉在侧”和“美美与共”四个单元,充分展现了珠饰文物之美,传递了制作工艺、技术传播和东西方文化交流互鉴等历史信息。在重现汉代番禺“珍奇荟萃、商业繁华”的生动历史画卷的同时,折射出丝绸之路推动东西方经济、文化、艺术等方面的交流,以及对人类文明进步的贡献。

  展厅形式设计以蓝色系为底色,呼应珠饰与海上丝绸之路的直接关系,即“海”的主色调。同时,亦是对“珠饰中,绝大多数为蓝绿色系的玻璃珠材质”这一展览内容的色彩诠释。序厅采用展品汉珠排列成翅膀形状,局部汉珠作为光源,呈现出绚丽的效果,供大家参观打卡。展厅中大多使用耳铛、汉珠、金属帘圆形结合的形式,传递出在浩瀚的宇宙中遨游,渺小的珠子也会被发掘的意涵。第三部分与第四部分交汇区域设计出一个环绕宇宙、遨游银河的场景,与序厅相呼应。最后采用拱形设计,单独重点展示玻璃杯,体现中西文化交汇,力求给观众奉上一场令人赏心悦目的视觉盛宴。

热门推荐
03-01-wx.png

微信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