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佳作被收入教材 “水西红楼”研究获名家支持
83岁“科普老将”的跨界人生

发布时间:2025-11-21     文章来源:今晚报

韩吉辰

韩吉辰(左)与周汝昌

“珠穆朗玛峰高8848米,登山队员看到的距离是340公里。那王之涣‘欲穷千里目’,‘换算’下来,需要登高20千米?”

“《西游记》里,孙悟空‘把风抓一把来闻’来辨别妖怪,现实中的‘电子鼻’已经用在火星探测上去寻找生命体了。”

“童话《睡美人》里,整个王国都沉睡在‘睡眠咒语’中,其实,你还能给自己施展一个‘催眠术’来缓解疲劳。”……

这些发表在各类专业期刊以及《语文》课本里的科普文章,均出自天津“水西庄研究第一人”韩吉辰笔下。不久前,刚刚过完83岁生日的韩老在接受采访时介绍,他对科普读物的喜爱以及《红楼梦》的初步接触,从小学就开始了。

受到郭沫若先生的“启蒙”

说起做科普的缘由,韩吉辰从自己养成爱读书的经历说起。他小学就读于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小学,同学郭民英是时任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先生的孩子。当时,班里成立“小图书馆”,郭老从自己的藏书中,挑选了适合少年阅读的图书送来。有一次家长会,到场的郭老还欣然为班级墙报题字“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护公共财物”。韩吉辰说,喜爱看书读报、喜爱科普读物的习惯,就是从小学养成的。

后来,班级讨论“小学生能否读《红楼梦》”时,郭民英带回了郭老的建议:“《红楼梦》是一部伟大的古典小说,是我们民族文化的代表。高年级可以看,但是要有老师指导……”回想当年,这些场景依旧清晰。大学毕业后,韩吉辰分配到天津的中学工作,开始结合教学对青少年进行科学知识教育。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当时社会百废待兴,高质量的科普作品是‘急需品’。”写出第一篇科学童话《孙悟空智斗玉皇大帝》后,尤其是得到著名作家袁静、励艺夫等人的指导,加之很早就加入天津科普作家协会与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结识了全国的良师益友,韩吉辰在大量创作的同时,还在各中小学校开展科普讲座、担任全国中小学科普知识竞赛评委。

“知名科普老师”是当时韩吉辰最耀眼的头衔。在采访中,韩吉辰透露自己的创作小秘诀:“从孩子熟悉的名著童话、诗词文学以及身边生活入手,以课本知识为辅助,带领他们进入神奇的科学世界,引起他们的兴趣和对未来的思考。”

沉迷“水西红楼”研究

1990年,韩吉辰调入天津市红桥区地方志办公室工作,偶然发现历史名园水西庄与大观园有关,和刚分配来的戴柏俊(南开大学历史系研究生)合作,开始了对《红楼梦》的研究。后来,天津市水西庄研究中心成立,韩吉辰担任主任,其“红学”研究中的“水西庄考”,在全国产生了巨大影响。

如同在科普创作中得到很多人的帮助,在研究水西庄与《红楼梦》关系的过程中,韩吉辰也获得了诸多大家、名家的支持。比如周汝昌先生曾以诗“藕花香散水西庄,说到红楼意味长。独有痴人心最挚,夜深考索待朝阳”予以支持;作家金庸也题诗题词“天津水西庄,天下传遗风。前辈繁华事,后人想象中”,肯定他“研究水西庄,长期有贡献”;当年北洋大学毕业生陈立夫,更是对韩吉辰的科普创作和红学研究“双手赞成”,先为韩吉辰特意题写“弘毅自强”,99岁时又题写“修竹书斋”……

沉迷“水西红楼”研究的同时,韩吉辰从未忘记继续科普。《“欲穷千里目”》《看!科学家放风筝》《飞檐走壁说壁虎》《催眠咒语的秘密》《“响尾蛇”导弹与红外线应用》……结合社会热点、焦点,以及从自己研究《红楼梦》中随手拈来的故事,他的科普佳作源源不断。其中,《宇宙飞船“避火衣”》与《现代“千里眼”》被收入北京、江苏的初中《语文》教材;《神奇的“避火衣”》编入天津市小学四年级《语文》课本,其他各类科普期刊、青少年读物的刊登更是不胜枚举,有些还入选国际期刊。

也因为在科普领域的成就,早在天津市第七届“科技传播之星”命名表彰大会上,韩吉辰就获得了“科技传播之星”终生成就奖。

韩吉辰告诉记者,红学研究也得益于早年的科普创作,比如“大胆设想、小心求证”的工作方式、对细节的敏锐捕捉能力,以及用通俗语言拆解复杂问题的表达逻辑……另外,浩瀚的红学研究也拓展了自己的视野——这不,最近,他正关注文化加科技的大课题,从中寻找闪光点继续创作。

热门推荐
03-01-wx.png

微信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