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海新区非遗联展启幕
古韵新生 匠心传承

发布时间:2025-11-21     文章来源:天津日报

一幅宫廷补绣,拼贴出穿越时空的艺术风华;一枚津沽砑花葫芦,烙刻下传承不息的民间智慧。昨日,“古韵新生 匠心传承——滨海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作品联展”在滨海美术馆开幕。这不仅仅是一次技艺的集中展示,更是一场关于文化如何从历史深处走来,并在当代社会生根、开花、结果的生动实践。

联展呈现多元文化图景

观众走进滨海美术馆4层6号展厅,就步入了一个瑰丽多彩的非遗宝库。汉沽女书以秀丽的笔触在布帕与扇面上展现出千年文脉的隽永神韵;大港剪纸、塘沽剪纸以灵动的镂空技艺剪出对美好生活的吉祥愿景;手工贴制美术品宫廷补绣,于碎布拼接间重现华贵典雅。

此外,砖刻拓印版画承载着岁月的沧桑质感;太平芦苇画巧借自然材质,创绘出诗意图景;“面人王”在指尖上捏塑众生百态;中塘蚕丝绒花诉说着民间艺术的细腻温婉;仿树根陶制作技艺的浑然天成与汉沽制盐的古法新传,共同勾勒出滨海新区多元交融的文化底色。

本次展览还特别邀请了宁河区的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盆罐庄制陶技艺、东丰台木版年画,为联展锦上添花,展现了区域文化交流互鉴的蓬勃生机。

传统技艺的传承创新

在琳琅满目的展品中,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宫廷补绣格外引人注目。其代表性传承人魏玉梅向记者生动地展示了这项技艺的独特魅力。

魏玉梅拿起一幅作品,向记者演示这项化腐朽为神奇的技艺。“我们创作的核心是‘巧用布来作画’。”她指着一幅花瓣繁复的布贴画说,“您看这个,一朵花里能有40多个花瓣,都是利用碎布的天然颜色和纹理渐变来呈现立体感和层次感。这种工艺决定了作品的不可复制性,可以说每一幅作品都是‘孤品’。”这种独特的艺术价值,正是该类作品能够走出工作室,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天津市群众艺术馆等场馆展出并获得认可的重要原因。

作为该项目的第三代传承人,魏玉梅在继承传统技艺的基础上不断探索创新,使布贴画的造型与题材更为丰富多样。自1992年起,她便开始系统培养传承群体,致力于将这一民间手工技艺发扬光大。

从展柜走向生活场景

滨海新区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工作上持续发力,已构建起较为完善的保护体系。滨海新区文化和旅游局文物保护室主任刘妍表示:“现在,滨海新区共有133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其中,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有21项,还有1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汉沽飞镲。”

本次联展正是这一系统性保护成果的集中展现。刘妍表示,此次活动旨在让那些植根民间的记忆、“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古老技艺,能够在新时代焕发光彩,被更多人了解和欣赏。

对于非遗工作的未来规划,滨海新区已描绘出超越“静态展陈式”保护的蓝图。该区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长李春年表示,下一步将重点推动非遗与旅游、教育等领域的深度融合。

今年年初,“滨海非遗特色之旅”入选“2024全国非遗特色旅游线路”,该线路将汉沽盐场风情旅游区、太平葫芦文化创意中心等景区(点)与汉沽飞镲、汉沽女书等10余项非遗体验串联,让文化记忆转化为可感知、可参与的旅途风景。与此同时,“非遗进校园”也将从单向参观走向双向研学互动。“此次展览期间,部分学校师生会来参观,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也可以和拥有非遗传承基地资质的学校相关工作人员进行交流,让更多青少年近距离感受非遗魅力。”李春年说。

滨海新区的非遗保护,正在从静态“展示品”转化为融入生活的动态“鲜活资源”。它寻求的不仅是技艺的存续,更是文化基因在年轻一代中的传承。当古老技艺穿梭于景区、课堂、市集,当传承与创新在一次次对话中彼此滋养,非遗便从展柜中走出,融入百姓生活的脉络里。

据悉,该展展期将持续至12月底。

热门推荐
03-01-wx.png

微信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