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天津银行·2025天津戏剧节暨第三届天津大学生戏剧节暨首届天津中小学校园戏剧节”启动活动在南开大学隆重举行。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院长、著名表演艺术家冯远征受邀出席,并围绕“青春无悔·岁月有痕”主题,为现场师生带来一堂生动而深刻的戏剧大师课。在活动中,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向南开大学捐赠剧院出版的戏剧理论书籍及刊物,助力高校戏剧教育发展。
在戏剧大师课的“讲台”上,冯远征讲了两个小时,也站了两个小时,他说,站着和聆听者讲述是一种尊重;而每一位观众从这份尊重里感受到的是冯远征的真诚。真诚,也是这位北京人艺院长对一位演员表演的基本要求,他真诚地讲着自己阴差阳错做起演员的年轻时代,也和青年学子探讨在面对挑战时如何做到拒绝内耗,积极生活。真诚的对话不时引发现场的掌声,也让所有人感悟着“戏比天大”的戏剧精神。
本届大学生戏剧节首次扩展至京冀高校,通过剧目竞演、京津冀校园戏剧邀请展、校园戏剧工作坊及专业戏剧观摩等多元活动,构建三地青年戏剧交流平台,助推青年戏剧人才成长。同时启动的首届天津中小学校园戏剧节设立舞台短剧、精品原创和经典演绎三大单元,面向全市征集作品,并组织学生走进梁启超故居、觉悟社等红色地标开展沉浸式演出,以戏剧赋能爱国主义教育,打造“行走的思政课”,为中小学生搭建全方位、多层次的戏剧艺术交流平台。
该活动由中国戏剧家协会指导,中共天津市委宣传部、天津市文化和旅游局、天津市教育委员会、共青团天津市委员会、天津海河传媒中心、天津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天津北方演艺集团联合主办。
历经转折与挑战
最终选择走上舞台
“如今,北京人艺历史积淀了380多个话剧剧目,每年能演出35到37部话剧,新排6到11部,正场演出达500场,在传承经典与适应时代发展中找到了完美平衡。”北京人艺有着73年的历史,冯远征的话语中充满了对剧院的深厚情感。
“北京人艺可能是中国唯一一家在舞台上演戏不用麦克风的剧院。”冯远征说,“我们录取应届毕业生时,最低标准就是必须把台词说清楚,不用麦克风时,让剧场每个角落的观众都能听清楚。”在追求艺术品质的道路上,北京人艺更是有着近乎严苛的要求。北京人艺的魅力,在于“艺术源于生活”,在于对传统的传承,更在于永不停歇的创新。
冯远征的人生轨迹,因一次次转折而充满张力。
冯远征曾在天津生活六年,“我学会了插秧、割稻,种黄瓜、西红柿、茄子,几乎所有农活都干过。”2014年拍摄《老农民》时,剧组要求演员到农村体验生活一个月,唯独冯远征底气十足:“我都会,真的都会。”当他在农村的田间地头熟练地拿起农具比划时,在场的人都惊呆了。“我7岁开始干农活,一直干到14岁,没想到这段经历竟然会成为我未来事业里能用得上的‘宝藏’。”
冯远征曾放弃高考备战跳伞,却因教练一句“太瘦不适合当运动员”陷入“自省”。之后他成了“待业青年”,进入拉链厂工作,其间结识文艺青年,偶然陪同学花五毛钱报了朗诵声乐班,意外爱上表演。他在考艺术院校时,复试朗诵《我是青年》时被打断,声乐考试时因心里委屈说“不想唱”,形体展示也很敷衍。本以为考试失败,即兴小品环节却成转机,他结合知青文学构思知青重逢小品,凭借扎实积累和独特视角一举成功,开启演艺生涯。回望过往,冯远征始终坚信“真诚”是最珍贵的品质。“表演不神秘,第一次演戏我也没有技术,完全靠真诚。再有技术的演员,所有好的经典桥段都是真诚在支撑。”
提及经典角色安嘉和,冯远征回忆当初接下这个角色,是因为“中国的电影史和电视历史上没有这样的角色出现,他对我是一个挑战”。他曾经拨打热线了解收集相关素材,就被当做施暴者“劝解”。冯远征认为,要通过自己的大脑、智慧、想象力,去寻找到那种生活的根源。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或许不是一句空话,是能够给予人物塑造和艺术作品支撑的基础,“作为演员,要成为让人们认可的演员,不是很顺畅的一件事情,是需要付出努力的。”
鼓励“有自己的理解”
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
在交流环节,南开大学的学生提问,在戏剧习作中因“珠玉在前”缺乏表演自信,感觉演的是“演员的演员”。冯远征回应,表演初期难免经历模仿阶段,但要用真情实感去演绎,不必急于赶上前辈,先模仿再逐步形成自己的风格,就像他们那一代排《茶馆》,从模仿前辈到形成自身风格一样。
面对网络剧评的多元声音,冯远征认为可促进行业反思,创作坚持艺术至上,不盲目迎合市场。对于经典解读差异,如《雷雨》笑场事件,会保留原汁原味同时创新,像新版《哈姆雷特》将主题定为“选择”以契合时代。
2015年,冯远征曾受聘南开大学“校园文化顾问”,去年,南开大学排演的外文戏剧《雷雨》曾受邀在北京人艺演出,冯远征担任指导。冯远征说,大学生热爱戏剧无需以当演员为目标,可借戏剧体验不同人生。他鼓励大学生对戏剧要融入自身理解,用现代视角解读经典,结合科技赋能与现代元素,通过舞台美术等呈现文化内涵,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
有观众提及冯远征已站着交流2小时,他表示站着是对听者的尊重,希望以真诚相待。他建议教师需不断学习,了解世界先进表演教学方式,不能局限于传统;学生要重视阅读,少刷手机短视频,多阅读古典及当下热议文学著作、积累文化,同时走进生活、观察生活,从生活中学习。
点赞天津戏剧节
期待合作更多好戏
冯远征此次南开之行,怀揣着对青年一代的期许,这不仅是一次艺术的分享,更是一场与青年学子的心灵对话。他直言:“希望通过讲述人艺、分享自身经历,让学子们感受一个人对成长的向往,得到一些人生启迪。”
当谈及天津戏剧节将中小学生纳入其中的创新举措时,冯远征给予了高度肯定。他认为戏剧普及应贯穿教育全程:“戏剧就应该从小学、中学乃至大学一直有。”在他看来,不同阶段的学生参与戏剧收获各异,“小学生演戏剧,更重要的是打开自己,通过戏剧认识生活领域以外的世界,更大胆、张扬个性;中学生演绎课本戏剧片段,对理解和学习更有帮助;大学生接触戏剧,能在走向社会时更好地展示自己美好的一面。”
对于天津戏剧节的发展,冯远征评价颇高,他表示:“非常好,引起了市民的关注,能引进更多高质量的戏剧来到天津,让天津观众看到高水平演出,未来形成气候,成为天津的文化名片更是好事。”而天津浓厚的戏剧氛围,也让他印象深刻,“从前两届我们剧院来参加的情况看,天津戏剧氛围不错,有戏剧基础,南开又是周总理和人艺老院长曹禺先生走出的地方,还搞过校园戏剧,我们特别希望能在天津展示自己。”此次南开之行,冯远征以戏剧为纽带,不仅拉近了北京人艺与青年学子的距离,也为戏剧的传承与普及注入了新的活力。
在采访中,冯远征提及,北京人艺与天津人艺的合作聚焦于人才培养领域,同时也致力于助力对方剧目的排练演出,期望两地在戏剧领域携手创作出更多优秀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