镲随鼓韵,鼓催镲行。附和着铿锵有力的节奏,两名表演者迈着矫健的步伐,手拿铜镲上下翻飞、不时敲击,发出清脆的声音。步伐轻快、动作激昂,三四分钟的飞镲表演,赢得现场阵阵掌声和欢呼声。
“假期期间,我们一共赶赴北塘古镇、盐业风情旅游区、生态城万达广场3处演出场地,表演了58个场次,队员和观众们兴致很高!”天津滨海新区寨上街道高家堡子飞镲表演团秘书长高景生告诉记者,为了准备第十一届汉沽飞镲节,表演团早早就排练,以求展演中完美呈现。
2024年10月1日,天津滨海新区,15支汉沽飞镲队伍轮番登台表演。(滨海新区融媒体中心供图)
汉沽飞镲,可以追溯到清朝光绪初年,最早是天津沿海地区渔民用来祭祀和庆典时民间组织的表演。
“镲”是一种打击乐器,也是配有红绿色绸带等饰品的舞蹈道具;“飞”则指队员表现动作幅度。“在表演时,带着绸子的镲处于飞舞状态,所以叫飞镲。团队中有人打鼓奏乐,有人捧铙伴奏,也有人舞蹈飞镲。”一介绍起飞镲,60多岁的高景生滔滔不绝。
“相传祖上渔民出海时,各村老少都要打飞镲,祈祷亲人平安返航。也有人说,由于渔船相距较远,需要打击鼓镲等传递收网信息。”高景生说,飞镲以大鼓为伴奏,表演者用镲当道具,后来逐渐发展成集音乐、舞蹈、武术等为一体的民间喜庆活动。
2023年2月21日,在天津市水上公园,民间艺人表演汉沽飞镲。新华社记者 孙凡越 摄
旧时天津沿海渔村,混居着下海捕鱼的渔民和上滩晒盐的盐工。当地的民俗专家、滨海新区作协主席李子胜告诉记者,飞镲中的不少表演动作,取自渔业生产中的打帆、收网等各种动作,也借鉴了盐业生产中的抬盐、推盐等动作。表演中,舞蹈者会碰击手中铜镲,发出清脆悦耳的声音。舞动的绸带和金光灿烂的铜镲如花绽放、精彩纷呈。
“飞镲不是简单的敲击,之所以有魅力,是因为源于老百姓的生产生活,同时与时俱进融入了武术动作、舞蹈表演。”李子胜说,汉沽飞镲有非常好的群众基础,民间自发组织了很多队伍,体现了汉沽渔业生产和盐业文化的一些风貌,表演生活气息浓郁,地方特色鲜明。
在寨上街道高家堡子飞镲表演团办公室,记者看到了几张记录了飞镲传承的高氏家族族谱。高家堡子飞镲表演团会长高廷华告诉记者,相传高氏飞镲超过一百年历史,这一技艺由族中先辈创始,不断有后辈传承。
2024年9月29日,天津滨海新区寨上街道高家堡子飞镲表演团办公室,表演者正在舞镲。新华社记者 杨文 摄
“在百里盐滩,老少爷们儿常常表演飞镲以庆年节。”高廷华说,他的哥哥曾带领着一支训练有素、技艺强悍的飞镲队伍在盐场庆典上大放异彩,从此受到各界群众的欢迎追捧。
2008年,汉沽飞镲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这些年,30多名当地队员组成的高家堡子飞镲表演团进社区、学校、企业、机关,组织了300多场活动,参演的爱好者达到5000多人。
高景生说,过去飞镲表演使用好几斤重的镲,但对现在学习飞镲表演的爱好者是不小的挑战。此外,如何创新艺术表现、让更多年轻人喜欢上传统技艺也需要破题。
高家堡子飞镲表演团此前来到一所小学,一些小学生和家长还专门加了高景生微信以便请教。汉沽高庄小学编辑整理了《镲那芳飞》校本教材,改变飞镲口传身授的传承模式,让其在传承中有章可循。
滨海新区汉沽三中的学生、飞镲队队员李亚晴参加了汉沽飞镲节后说:“我学习飞镲3年了,在课余时间参与飞镲活动,既让我们充分放松、锻炼身体,还能了解到我们当地的历史文化、开阔视野。”
2024年,天津团市委、滨海新区团区委创新汉沽飞镲非遗传承保护,将对部分传统动作进行改良,并与中小学生的街舞、体操等有机融合。
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百年非遗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呈现出新的表现面貌,独特魅力正吸引着更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