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
“戏语疆来”普及传统文化,“智润疆心”提供心理课程
将科技创新应用于援疆支教

发布时间:2025-10-21     文章来源:天津日报

支教团成员给当地学生排戏。

当物质的馈赠仅能换来孩子短暂的微笑时,真正的教育援助该如何破题?不久前,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援疆支教团通过实践给出了一个答案:他们为边疆孩子量身打造“戏语疆来”“智润疆心”等手机应用程序,引导孩子们走进戏曲世界,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用科技赋能教育,以陪伴温暖童心。支教团团长张宁说:“投身边疆教育,是一场需要情怀更需行动的远征,在当下,充分利用高科技、利用人工智能援疆支教,可能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用心设计课程

助力边疆教育

决定去新疆和田地区民丰县支教,是出于教育工作者朴素的信念:让教育的光照到每一个有需要的角落。我觉得,每一个孩子,无论生在都市还是边疆,都应该受到良好的教育,我希望给当地学生带去知识,也渴望倾听他们内心的感受。

我们支教团带去了语文、数学等主课辅导,并以体验式学习和跨学科融合为核心,进行了多元化的教学设计。例如:美术与环保课,设计环保布袋绘画,将美学教育与生态意识结合,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环境,提升他们的创造性思维与社会责任感;地理与工程课,通过制作微型风力发电机,将当地丰富的风能资源转化为实践课题,增强学生对家乡资源的认知与科技应用能力。学生们从被动听讲变为主动创造,在动手过程中表现出强烈的好奇心,他们说:“原来学习这么好玩!我第一次知道地理和发明也有关系!”

我们还开展了“胡杨精神”主题班会和“津和童心绘”活动,融合天津与和田的一些文化元素,比如:把京剧脸谱与新疆图案结合、把心理课改编成胡杨主题游戏,借助文化共鸣传递知识。我们还为当地教师提供了跨学科的教学方法培训,推动教育方法创新,形成了可复制、可适配的教学模型。

我们团队在民丰县多所学校发放并回收了万余份问卷,体会到戏曲文化在青少年群体中的认知断层,便利用午休、周末时间,带领学生们从戏曲的唱腔、妆容、服饰切入,进行沉浸式学习与排演,实现“从听到演”的浸润。

支教团遇到的最大挑战,是如何打破心理与文化的隔阂,真正走进边疆学生的内心世界。许多学生内向、认生,单纯的上课和物质帮助,难以与他们建立信任关系。于是,我们用陪伴代替说教,跟他们交朋友,课间跟他们学维吾尔语、学跳民族舞、做游戏,学生们也把我们当成亲人,分享自家的馕、教我们认沙漠里的植物。

让我感动的是,支教结束回天津后,我们支教团的成员仍与当地学生保持着联络,关心他们的学习和成长。这种双向的情感流动,让我们深刻理解到援疆不仅是付出,更是一场共同的生命成长,真正的教育可以跨越山海,实现心与心的对话。

天津与和田的情感,就体现在这些细微而坚实的日常之中——它在一堂课、一封信、一份牵挂里默默生长,汇聚成促进民族团结、助力边疆教育的力量。对我而言,当我亲眼看到当地学生因我们的课程眼神发亮、因我们的陪伴逐渐打开心扉,我愈发明白了一个道理——教育的力量在于唤醒而非灌输。我重新审视教师的使命,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更是在不同的土壤中播下种子,静待花开。

参加支教团的大学生通过实践褪去了身上的稚气,变得务实而坚韧。许多同学表示:“以前觉得,为国家作贡献离自己很遥远,现在明白了,教好每一个孩子、做好每一件小事,就是在为国家作贡献。”这种从“小我”到“大我”的蜕变,以及脚下沾满泥土的踏实感,正是这段人生旅程赋予他们的最宝贵的财富。

“智润疆心”应用程序

给孩子们做心理辅导

在民丰县,我们遇到一个名叫阿依努尔的女孩。她读七年级,有一双像星星一样闪亮的眼睛,可又总是沉默地低着头,像一株默默生长的小草。班主任告诉我们,因为父母常年在外地务工,她的内心常感到孤独。我们拿出书包和文具送给她,她笑了一下,但眼中的迷茫并未散去。我想,物质帮助虽然很有必要,但难以改变一个人的内心,真正的援助不仅仅是给予,也需要陪伴、赋能和照亮。

我们开发了“智润疆心”手机应用程序,致力于构建一座跨越千里的“彩虹桥”,既为学生提供专业的心理课程和倾听通道,又注重培养当地教师成为心灵关怀的“持钥人”,让爱心之树真正扎根。

阿依努尔成为我们平台代言符号“小阿依”的原型。这个身穿民族服饰、手握星星钥匙的女孩,不再只是一个人物形象,更是一种精神的陪伴与认同。她用自己的故事告诉大家:我也曾沉默,但开口诉说,心就亮了。“小阿依”活跃在平台的各个界面,以游戏化学习、叙事陪伴等方式,走进孩子们的内心世界,带给他们温暖与启迪。

这款应用程序以“情绪识别——文化浸润——数据支持”的三阶干预体系进行青少年心理健康干预:当模拟考试失利的学生陷入焦虑情绪时,人工智能情绪识别系统如同敏锐的心灵捕手,捕捉低落情绪,自动推送定制内容,如胡杨在风沙中屹立千年的生命故事,或丝路上行者克服艰险的文化叙事,引导学生进行认知重构,让他们理解挫折的普遍性与成长性。而在后台,通过分析登录轨迹、互动频次、情绪曲线,生成专属心理健康报告,为教师提供及时预警和关怀依据。

在“智润疆心”中,传统文化也被转化为可感知、可参与的心理疏导资源,例如:胡杨被誉为沙漠英雄树,“胡杨成长计划”鼓励学生记录克服困难的过程;丝路寓意连接与互助,“丝路友伴行动”代表了团队合作,帮助学生认识到每个人都不是“孤岛”;年画则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愿景,通过创作主题年画,学生可以在艺术表达中宣泄情绪,表达思想。

支教团队接力探索

传承机制落地生根

未来,我们计划以民丰县为起点,试点先行、分层推广,让“智润疆心”逐步覆盖全部和田地区乃至新疆全区,希望“小阿依”能成为孩子信任、教师认可、家长放心的小伙伴。

今年,我们的“戏语疆来”手机应用程序项目参加了“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并荣获奖项,这是对我们从理念到实践的双重认可,也吸引了更多资源关注边疆教育与文化传承。在这个应用程序中,我们通过自主研发,以亲切可爱的“阿娜尔”形象引导用户体验戏曲艺术,又设置了戏曲微课堂,将标准化戏曲课程推向京津冀、长三角等地区。另外,我们团队还计划在中亚各国重点城市设立戏曲文化体验中心,举办“中国戏曲周”活动。

来自不同专业的学生们,在技术开发、文化设计、实地调研与资源协调中不断磨合,形成了高效协同、互补共进的合作方式。更重要的是,提升了团队成员的社会责任感:从直面边疆学生的真实困境,到以科技与人文结合的方式寻求解决方案,再到持续迭代服务、扎根实践,一步一步地努力前行,强化了年轻人“用科技服务边疆、以文化凝聚认同”的使命担当。

通过我们支教团队的接力探索,一套兼具延续性与传承性的系统机制落地生根。每批队员启程之前,都会接受往届骨干人员的培训,将民风民俗的智慧结晶、跨文化沟通的艺术精髓、典型案例的宝贵经验、心理干预的科学方法逐一传递。《支教工作手册》与《文化融合课程库》,如同流动的知识火炬,在交接中焕发着新生。我们还依托数字桥梁,让课程设计、学生成长数据等资源突破时空的界限,沉淀为可远程继承的“数字支教遗产”,打破了人员轮替导致的资源断层。

我们想建议后来者:先做“学生”,再做“老师”——真诚了解当地文化与生活,相信情感比教材更有力,用耐心与真心构建信任。我们不仅仅要做支教者,也要做文化互通的桥梁、心灵播种的园丁,书写有温度的中国故事。

热门推荐
03-01-wx.png

微信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