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汉唐文物到海外名人真迹,从年画历史到非遗学科……昨日,天津大学冯骥才博物馆落成仪式暨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建院二十周年庆典在天津大学卫津路校区隆重举行。这座历经500多个日夜打造的博物馆,珍藏了冯骥才毕生的学术成果与收藏,也成为“学院博物馆化”的生动实践。天津大学冯骥才博物馆的落成,不仅为天津大学增添了一处文化地标,也为津城铸就了一张闪亮的文化名片。
昨日,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的“阳光盒子”高朋满座,83岁的冯骥才先生精神矍铄,与新老朋友谈笑风生。仪式伊始,现场嘉宾共同观看了冯骥才博物馆落成宣传片,直观感受这座非遗特色博物馆的建设理念与独特魅力;共同回顾了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二十年来在文学研究、非遗保护、人才培养等领域的丰硕成果。
现场,天津交响乐团著名青年钢琴演奏家张乐演奏了钢琴协奏曲《黄河》选段,激昂的旋律回荡在博物馆内。此后,著名作家、画家、文化学者冯骥才分享了博物馆建设的初心与历程,表达了对文化遗产保护与教育事业的不变初心。他表示,“热爱”是自己收藏数千件藏品的原因,而建一座博物馆,是为后代和未来做的一件幸福的事。与会嘉宾共同完成博物馆落成仪式,标志着这座集收藏、研究、展示、教育于一体的文化空间正式开放。
20年前,在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大楼落成典礼上,冯骥才说出“天大(天津大学)的事,对于我是天大的事”的金句。在深耕教育沃土的过程中,冯骥才逐渐萌生一个梦想——要为天津大学建一座博物馆。为此,他拿出了自己文学、绘画、文化遗产保护和教育这“四驾马车”的毕生事业成果,拿出了历代雕塑、陶瓷、古版年画、民间绘画、民俗文物、非遗文献等数千件收藏,更把自己对于大学博物馆的思考与追求,和对非遗博物馆的探索与实践,都倾注其中。
活动现场,天津大学党委书记杨贤金表示,天津大学冯骥才博物馆的落成,是文化传承的重要里程碑,标志着天津大学在文化建设、文明传承方面迈上了新台阶;这座全新的博物馆是滋养心灵的文化沃土,让人们能在此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这座全新的博物馆也是非遗学学问的摇篮,它将成为非遗学学科自主人才培养和构建自主知识体系的重要阵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