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25日,“创作未来:诗歌、AI与文旅的跨界对话”在群众艺术馆举行。图为作家狄青(中)向文学创作爱好者介绍写作经验和思路。
AI不是诗歌的终结者,文旅也不仅是风景的陈列馆,而当三者相遇,会发生什么?
昨日,由天津市文化和旅游局主办、天津市群众艺术馆承办的“创作未来:诗歌、AI与文旅的跨界对话”暨第十届全民创意写作“海河诗人”诗歌创作活动颁奖会在津举行。这场汇聚了知名评论家、媒体人、青年作家与获奖创作者的盛会,不仅是对10年来群众文学成果的集中展示,更是一场关于传统文化、前沿科技与城市发展深度融合的思想碰撞。
50位“海河诗人”集中亮相
自今年3月启动以来,第十届全民创意写作“海河诗人”诗歌创作活动以天津独特的河海文化、红色文化、建筑文化、工商文化、民俗文化、演艺文化、文博文化、休闲文化等“八种文化形态”为创作切入点,广泛动员人民群众深度参与文化强市建设。活动共征集到原创新诗420余首,参赛渠道从各区文化馆进一步拓展至街道社区、学校及社会报名渠道,吸引了越来越多新作者参与,其中未成年人创作者数量呈现逐年递增的可喜态势。
经过严格评审,50篇优秀新作脱颖而出。成人组30篇获奖作品从多维度展现了天津的历史风韵、建筑风貌与生活百态,而未成年人组20篇获奖作品则以充满童趣的笔触,透过天津娃娃的视角向世人展示着他们眼中的诗意津城。现场,50位获奖作者依次上台获颁荣誉。武清区文化馆、和平文化宫等10家单位获优秀组织奖。
跨界共话创作的未来
在“创作未来:诗歌、AI与文旅的跨界对话”中,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狄青、全国十佳音乐节目主持人五月与青年作家周子妮展开了一场穿越时空的思想激荡。
面对“诗歌创作最核心、最不可替代的部分是什么”的提问,狄青指出:“传统意义上,诗歌创作的核心是意象创造。AI的出现虽是划时代的,但我们要用心面对,关键在于我们是否有能力去了解它、掌握它。”他同时强调,在AI时代,文学创作更要坚守“原创性”与“手写性”,这不仅是技艺传承,更是对人类生命创造力的敬畏。
五月则以诗意的语言描绘了创作者与AI的关系:“AI是前所未有的庞大‘素材库’,更像是当代创作者的一位‘博闻强识的助手’。但最终的选择、排列、赋予节奏和灵魂的,永远是创作者本人。”她将理想关系比喻为“骑士与骏马”:“我们是知道自己要去哪的骑士,而AI是那匹日行千里的骏马。”
作为90后写作者,周子妮分享了数字原生代的思考:“AI与写作的关系,绝非简单的‘取代’或‘工具’二元论。一位成熟的作家应该学会成为AI的‘导演’,利用其处理庞杂信息的能力,而将最核心的审美判断、价值选择和情感注入牢牢掌握在拥有温度与痛感的人类手中。”
结合本次获奖作品,狄青分享了打造具有文旅影响力诗歌作品的要诀:“文旅诗歌不能只有文学性,更需要地方认同并能带动传播。要避免面面俱到,围绕唯一性特色展开,构建情感共鸣点,保持真诚——这是诗歌的灵魂。”
针对征稿中出现的主题单一、超长组诗布局松散、AI润色痕迹等问题,狄青特别强调:“作家的创作本身代表了人类生命的尊严与思想的重量。在当下,作家也是‘非遗的传承人’。”
五月则提出了跨界融合的具体路径:“空间场景的‘在地创作’让静态景观拥有动态的文学脉搏;时间节点的‘节庆创作’让传统节庆焕发当代文学表达;关注非遗文化的当代转译,做‘津味非遗文学工坊’。”她期待通过诗歌与文学的浸润,让游客“为天津停下来、住下来、静下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