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14日,由国家级非遗传承人肖桂森领衔演出的“戏法魔术专场”在人艺实验剧场上演。
近日,天津市文化和旅游局官网公示2024年度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传承活动评估结果。结果显示,6人优秀,26人合格。
获得2024年度“优秀”代表性传承人分别为:津门法鼓(刘园祥音法鼓)代表性传承人田文起、戏法代表性传承人肖桂森、拦手门代表性传承人张文仲、杨柳青木版年画代表性传承人王文达、评剧代表性传承人王冠丽、中医传统制剂方法(益德成闻药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马卫东。
非遗技艺并非博物馆里的标本,它理应在当代生活中开出新的花朵。一直以来,天津非遗代表性传人一边守护传统的根脉,一边勇于创新发展技艺。记者昨日采访了此次获评优秀的两位代表性传承人。
刚刚过去的双节,戏法代表性传承人肖桂森在中国大戏院的演出再次收获了一批年轻拥趸。他告诉记者,他与相关部门已经成立四个不同功用和内容的工作室,系统性推动古典戏法的传承与发展。比如在河北工业大学,他向国际教育学院的外籍学生开设中华才艺课;依托“春发雅集”公益项目,在工作室向社区居民普及非遗知识,发起体验活动;在广东会馆设置“戏法传承体验基地”,专注于研学与培训工作等。目前,“古典戏法非遗进校园”的活动正在深入展开,肖桂森希望戏法这项非遗技艺能让更多孩子了解并喜欢,“真正让非遗文化走入人们的日常生活,这才是非遗传承的根本所在。”肖桂森表示。
天津市评剧白派剧团团长王冠丽说,作为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自己一直在通过实践为传承评剧艺术而努力,“包括培养人才与技艺传承,与各个平台合作演出及戏曲普及”。其中,她收集整理《评剧汇编》等珍贵资料、自筹资金启动与天津市档案馆合作,筹备评剧白派艺术纪念馆,“这些都助力了白派艺术乃至整个评剧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今年是白派团成立15周年,不仅整理了《三看御妹》《珍珠衫》《孔雀东南飞》《双玉蝉》四出流派大戏,由王冠丽搭档主演的评剧电影《包公三勘蝴蝶梦》在莫斯科电影节上引发现象级关注及讨论。“独木不成林,我们每一步都要踏踏实实地走。”王冠丽说,15年是一个新起点,一些优秀的经验以及创新式的发展,将成为不断实践和探索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