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假期 津门文博场馆里的“双向奔赴”

发布时间:2025-10-07     文章来源:天津日报

10月6日,一场中秋文化体验活动在鼓楼博物馆举办。    

国庆假期,津门文博场馆人气高。据统计,10月1日至5日,全市各文博场馆参观总人数约69.7万人次,其中外地观众约55.9万人次。各地游客体验到津门文博人精心准备的各类文化服务和产品。观众与博物馆之间的“双向奔赴”,不断在津门各大文博场馆上演。

到纪念馆缅怀先辈

连日来,我市各大红色场馆迎来参观热潮,络绎不绝的观众来此缅怀革命先辈。

10月2日上午,一场青少年研学活动在周恩来邓颖超纪念馆举行,讲解员为孩子们生动讲述民族解放的峥嵘岁月。“如果没有这些革命先辈的付出,哪有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所以我也要让我的孩子了解历史。”带着孩子参与活动的市民吴琼说。

假期期间,该馆每天都会举行类似社教活动。“盛世庆华诞 祝福颂祖国”馆校联合展演,唱响深情礼赞;“国庆欢乐童行 厚植家国情怀”主题活动,带领青少年一起走进西花厅感受伟人风范。

10月1日至5日,周恩来邓颖超纪念馆共接待观众4.5万余人次。为了给观众更好的参观体验,该馆不断“上新”文化服务形式,新近推出的“‘与伟人相逢’地图”正面是纪念馆平面导览图,背面则可以通过上传照片定制打印,进而“与伟人‘同框’”,受到观众欢迎。馆长张彩欣表示:“我们希望不断通过创新方式,让红色文化更可感可知。”

国庆假期,平津战役纪念馆新近开设的“津沽荡寇”——天津人民抗日斗争专题展、“津卫丹心映山河”——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5周年专题展,吸引了不少观众。假期期间,该馆还推出了“迷彩童心·致敬英雄”“我是小小坦克手”以及电影展播等活动。河北省观众李佳伟和父母在参观纪念馆后感触颇深,他们说:“在国庆节回望先烈的革命之路,更能体会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

到博物馆共庆佳节

10月6日是中秋节,许多观众选择到博物馆度过传统节日。在鼓楼博物馆,“千里共婵娟”——月文化与中秋民俗展通过40余件(套)展品多维度解读月与中秋的故事。历代文人墨客的咏月佳作、憨态可掬的兔儿爷以及“螃蟹爬月”的趣味民俗等,都在展览中一一呈现。

6日下午,这里还配合展览举行了一场兼具文化深度与活泼趣味的“秋澄万景清——策展人面对面及中秋文化体验活动”。专家学者讲解月亮的文化象征以及天津中秋习俗的古今传承,该馆工作人员则带领观众一起制作传统簪花。市民陈迪戴着亲手制作的簪花在鼓楼上拍照留念,定格属于自己的中秋专属记忆,她高兴地说:“参观了展览,又制作了簪花,我感觉这次体验太有文化内涵了。”

连日来,天津博物馆日均参观人数逾2万人次。采访中,许多观众表示,了解一座城市要从博物馆开始。山东游客张洁说:“通过‘天津人文的由来’展览,了解到天津的历史和文化十分厚重。‘耀世奇珍’展出的文物非常精美。月饼制作、中秋古琴演奏等活动也很有传统节日的氛围,真是不虚此行。”

天津博物馆的文创产品也成为观众“新宠”。融入太保鼎、珐琅彩玉壶春瓶等镇馆之宝元素的摆件、文具以及印有《雪景寒林图》意境的丝巾、书签等,成为观众把博物馆记忆带回家的首选。

到特色馆体验文化

天津文博场馆各具特色。观众们前往不同主题特色的场馆,或探索奥妙无穷的自然科学,或感受赤诚热烈的爱国情怀。

天津自然博物馆的社教活动是一大特色。假期期间,该馆备好70余场社教活动。孩子们通过“潜入深海探远古”参与修复三叶虫化石;在“略懂皮毛”中触摸袋鼠、山羊等真实皮毛标本,了解皮毛的保暖、保护作用;和工作人员一起“去月球出个差”,探索月亮的奥秘。

在五大道历史文化街区,已有110年历史的北疆博物院也迎来了不少观众。观众袁佳说:“我们在这里看到了求真求实的科学精神,看到了人类文明的交流互鉴。孩子被这里的标本、故事吸引,这种潜移默化的教育更有力量。”

大沽口炮台遗址博物馆的《海上国门》主题展览,生动展现大沽口炮台蕴含的不屈民族精神;“薪火相传 文脉永续”——大沽铁钟回归20周年暨中国流失文物回归主题展览则展现民族复兴征程中的文化力量。假期里,该馆推出的“趣”研学系列活动吸引众多观众参与,通过趣味性的“海门古塞”桌游和炮台防御体系模型搭建,深化国防安全认知,厚植爱国情怀。

热门推荐
03-01-wx.png

微信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