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柳青画社木版水印传承人苏丽妍在印制年画
无论是在天津古文化街的杨柳青画社里,还是在2025年上海合作组织峰会新闻中心的非遗互动体验区,传统年画的展示和体验都吸引着国内外游客的目光,也引发了各国媒体记者的关注。
从业二十载,天津杨柳青画社木版水印传承人苏丽妍依旧享受着这项非遗技艺印制成画的奇妙瞬间;乐此不疲地将传统年画《连年有余》介绍给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她更感叹于这样的文化力量——在国外艺术展上,国外观众纷纷找来纸张,在看到印出的杨柳青年画后爆发出全员欢呼。“每次看到国外友人不可思议的表情,我都为我们的文化骄傲不已,更充满了使命感。”苏丽妍说。
现场“印”出非遗华彩
天津杨柳青木版年画始于明末,因产地而得名,有近四百年的存续轨迹。2006年,杨柳青木版年画以其工艺的完整性、传承的活态性、广泛的流布性,对中国年文化独一无二的代表性,被列入国务院公布的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作为中国传统民俗艺术的经典代表,杨柳青木版年画作品《连年有余》融合了吉祥的寓意与精湛的工艺。苏丽妍告诉记者,尽管时间流转,但《连年有余》依旧是大众了解杨柳青年画的“首选”作品之一。“勾、刻、印、绘、裱是杨柳青年画制作五大工序,我们最常向观众展示的环节就是‘印’,因为这是年画制作中相对简单的环节。在体验中,参与者可以亲手以棕刷快速印出一幅画,拿起年画展示的瞬间往往是激动人心而富有成就感的。”
这种体验不仅增强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也促进了文化交流与非遗技艺的传播。苏丽妍说:“我们都知道《连年有余》寓意连年富裕,承载着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期盼。我们还会在参与者体验年画的同时告诉大家,这条喜庆的大鱼是杨柳青年画最具代表性的图案,但很多人不知道,这条鱼是鲶鱼的头、鲤鱼的身、金鱼的尾巴组合成的专属于杨柳青年画的鱼。”这种“冷知识”的传达,十分有趣味,也让人们对年画的艺术创作增添了更多兴趣。
苏丽妍说,杨柳青年画题材里,既有《连年有余》的民俗愿景,也有描绘市井百态的写实场景,都是对普通人生活理想的直白表达。“杨柳青年画既吸收了北方木版年画的粗犷,又融入了南方工笔画的细腻,还借鉴了西洋绘画的透视法;刻版时既有传统的‘木版水印’,又有‘半印半绘’的技法,让手绘色彩与版印线条相得益彰。烟火气,是杨柳青年画最显著的标志,将日常的喜怒哀乐转化为艺术,也是津派文化的重要特质。”
年画体验在海外排起长队
2025年上合组织峰会在天津举行,在苏丽妍看来,是各国增进了解中国文化、天津文化的一次绝佳机会。“在文化展示环节,我们让大家看到了非遗技艺的神奇之处,杨柳青年画这一国家级非遗项目成为了国家之间文明互鉴的一个纽带。”在2025年上合组织峰会新闻中心,杨柳青年画的非遗体验区十分火爆,点绘6种年画、印制大红福字都吸引着国内外记者的参与。“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体验活动,让杨柳青年画这一非遗走向世界,更好地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苏丽妍表示,一场关于年画的体验活动,不仅能让体验者将福气带回家,增进情感交流,也让更多人了解到杨柳青年画中蕴含的各种故事和文化节点,深入体会其深层次的文化内涵。
让苏丽妍印象深刻的是在海外艺术展的一次体验活动。“体验活动人气很高,如果展览不打烊就一直有排队的观众。后来我们印制用的纸张用光了,没想到后面排队的观众自己去找纸,一定要印出杨柳青年画。每次印好一张年画,现场就会爆发出惊叹声和欢呼声,不在现场的话很难想象那种震撼。”
津派文化在国外爆火,这让苏丽妍思考做好非遗传承的重要性。“传承是技艺延续的基石,我们现在把这些项目带到校园、社区,让各个年龄段的人都多了解杨柳青木版年画。真正将年画带到孩子们面前,让他们看一看、摸一摸,带着他们体验,让他们知道每一道工艺都不能马虎,做精做细,才能让他们对传统文化产生兴趣。”
“老版复生”重现传统样貌
据了解,天津杨柳青画社在勾描、木刻、版印、彩绘、装裱五个工艺流程传承有序,同时保护了木版水印技艺、印谱制作技艺、装裱及修复技艺。如何在传承中发展,早已有了杨柳青年画自己的答案。
“小时候每到过年,家里总会贴上色彩鲜艳的杨柳青年画,那些精美的图案,像怀抱鲤鱼的胖娃娃、威风凛凛的门神,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目光,在我心里种下了热爱的种子。”苏丽妍说,少年时自己就开始了年画临摹,兴趣始终是最好的老师。
2005年,天津杨柳青画社面向社会招生,苏丽妍毫不犹豫地报了名。“经过选拔考试,我幸运地成为画社的一员,开启了系统学习杨柳青木版年画和木版水印画的旅程。在画社,我从最基础的印制学起,再到复杂的印制,学得认真、练得刻苦。”她以自己的水印技艺举例,分色套印环节讲究精准与火候,每块版的位置偏差不能超过毫厘,每一次颜料的涂抹都至关重要,这种对毫厘之间的坚守,正是匠心最朴素的表达。
传承,始终在继续。苏丽妍表示,目前画社成员在传承老师傅技艺的同时,正在进行年画“老版复生”项目。“画社保存了六千余幅老版,我们在逐步发掘馆藏的老版年画,并对其进行重新创作,后续还会继续深挖资源。”
花式创新让非遗走入日常烟火
如何持续发掘杨柳青年画在新时代的文化功用,也是画社传承人始终思考的问题。“以前的杨柳青年画是过年时才张贴的,而在新时代的环境下,让传统的年画走进现代人的日常生活变得非常重要。”苏丽妍说。
杨柳青木版年画的传统题材本就蕴含着祈福纳祥、家庭和美等永恒主题。在探索将经典图案转化为更日常的形态方面,画社尝试着花式创新:比如把“连年有余”的娃娃鱼纹样设计成桌布、靠垫,让“福善吉庆”的仕女图成为手机壳、丝巾的装饰元素;同时,开发兼具实用性与艺术性的年画衍生品,像二十四节气日历、非遗拼图文具,让年画以更轻盈的姿态走进生活。
苏丽妍说:“我们还试图通过数字技术赋予年画新的生命。比如用AR技术扫描年画,让画中人物动起来讲述故事;开发年画主题手游,让年轻人在互动中学习年画制作技艺。在内容上也尝试将流行文化与传统技法结合,比如用杨柳青木版年画的勾线、彩绘技法创作国潮动漫形象,用年轻人熟悉的语言传递传统文化内核。”
此次上合组织峰会发放的媒体包中,就呈现了丰富的杨柳青年画元素,实现了一次津派文化输出。苏丽妍介绍:“大家看到的除了‘连年有余’形象的背包,还有一把特别的遮阳伞——伞的四边是杨柳青画社的传承人及设计部门老师围绕海河周边建筑物绘制的12米长卷《海河绘》。这幅长卷本身就是一件艺术品,将传统文化融入日常生活,意义非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