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疆博物院原创专题展《津西源流九十载》开展
从“明星展品”岩屑标本追溯
90年前“中国第一”老西开自流井

发布时间:2025-08-27     文章来源:今晚报

“咱天津的这口地热井是‘中国第一’啊。”

“咱们之前常逛的宝鸡道,居然还因为这口井叫过‘喷井路’。”

90年前,北疆博物院院长桑志华全程指导下,成功开凿天津老西开自流井,是一件里程碑的历史事件,至今依旧引发关注和热议。

日前,北疆博物院原创专题展览《津西源流九十载——从老西开自流井到温泉之都》正式开展,以“科学探索”为核心,呈现中国地热开发史上的重要篇章,纪念中国第一眼地热井——天津老西开自流井开凿90周年。本次展览以“明星展品”——老西开自流井地下岩屑标本展开,同时,记者曾经报道的《老西开诞生中国地热“第一井”》与《李四光“发起”天津地热会战》报纸原件,也作为其中展品,见证天津地热发展进程。

岩屑标本是权威见证

上午一开馆,预约的游客就陆续走进北疆博物院,在《津西源流九十载——从老西开自流井到温泉之都》新展,大家驻足观看90年前天津发生的又一“中国第一”事件——1935年,在北疆博物院院长桑志华的全程指导下,成功开凿老西开自流井。

游客们驻足在展柜前,观看凿井全过程的老照片、历史记载等;还有小朋友拿着笔,记录下这项天津在全球地热开发版图上留下了浓墨重彩印记的种种数据;还有人小声议论,原来自己熟悉的宝鸡道,还发生过令人惊叹的“奇迹”……在墙上展柜陈列的完整的老西开自流井地下岩屑标本,格外引人注意。“这也是我们这次展览的‘明星展品’,详实呈现了当年天津老西开自流井地下860米的地层分布情况。”天津自然博物馆(北疆博物院)展览策展人张云霞介绍,这在地学体系中具有独特的学术地位,是研究区域地质、地下水与地热资源的重要基础与权威见证,“不仅是历史的鲜活见证,更承载着独特的学术价值与科学精神。”

记者去年刊发报道的报纸原件也作为展品之一。在《老西开诞生中国地热“第一井”》报道中,也曾梳理在老西开开凿出一口自流温泉井的缘由、过程以及最终的“结局”:最初是想挖一口可供饮用的水井、选址在如今宝鸡道路中间“当时是法租界教堂后五十七号路”、由美国制造的电力石油钻机、历时8个月完成、在1970年停止自流……包括岩屑标本、井深记录、水温变化、停喷原因等,都有详细的报道。

“世界地热看中国,中国地热看天津”

作为城市供水史上的里程碑工程,老西开自流井的价值早已超越单一功能:它是先进钻探技术引入中国的早期实践,更为中国地热开发奠定了坚实基础。从解决天津一方饮水难题,到为西北水利开发提供技术参考,再到成为世界地热史上的“东方标杆”。

“世界地热看中国,中国地热看天津,天津地热溯北疆。”张云霞介绍说,依据北疆博物院原有历史资料,先后走访天津市档案馆、天津市地质资料馆等相关单位,收集整理相关的历史资料,更加全面真实地还原当时凿井的全过程,以及在中国地热史上的地位以及后续影响。

展览分“自流探秘·百年沿革”“井址精勘·智慧开凿”“西开深井·中国之巅”“地热奇观·温泉胜境”四个主要部分,系统梳理了老西开自流井从勘探到应用的全过程。其中“地热奇观·温泉胜境”部分,记者报道的《李四光“发起”天津地热会战》,即对天津地热事业发展,进行了历史进程式的梳理,作为此次专题展的一部分,再次展现了作为我国地热资源开发利用发源地的天津,不仅地热资源丰富,发展也是前景广阔。

饮水思源,本次展览是对90年地热探索史的致敬,在回溯这段科学历程,为当代地热资源可持续开发提供历史镜鉴,激励后人在探索自然、造福人类的道路上持续前行。

热门推荐
03-01-wx.png

微信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