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代最小的青铜鼎”有多小?“商朝人的搓澡神器”长嘛样?“殷墟发现的唯一一件牛形青铜器”有多“牛”?日前,众多工艺精湛的殷商文物在专业人员护送下从河南安阳来到天津博物馆,它们即将在该馆举办的“商邑百工”——三千年前的中国制造展览中穿越时空与观众见面。
此次展览由天津博物馆和殷墟博物馆联合主办,安阳博物馆、安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协办。
从“亚长牛尊”到“超小铜鼎”,古朴青铜展现先民智慧
古朴厚重、造型精美的各类青铜器代表着商朝举世瞩目的锻造技艺。此次将来津展出的多件青铜器各具特色,从不同角度展现了先民的技艺与智慧。
在安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一件高度约5厘米、口径约4厘米的带盖铜鼎显得格外小巧。该院文物保管修复中心负责人胡玉君介绍,这件带盖铜鼎是现今发现最小的商代青铜鼎,重量只有50克。存世的商代最大青铜鼎司母戊鼎的重量是它的近17000倍。这件“超小铜鼎”也将在“商邑百工”展览中首次走出库房见观众。
一件纹样精美的青铜器,上面的兽头竟然都可以拿下来——藏于殷墟博物馆的亚址铜方尊就拥有这样“可拆卸”的构造。这件1990年出土于安阳郭家庄的铜方尊,肩部四个角上各有一个象头;肩部四条边的中间位置又各有一个好似鹿首造型的兽头。这八个兽头都是单独铸造而成,并通过榫卯结构的方式套在方尊的主体上,能够自由取下。“可以说亚址铜方尊体现了商代青铜器铸造的高光时刻。”殷墟博物馆副馆长徐河建表示。
徐河建告诉记者,此次来津展出的青铜器中还有殷墟博物馆镇馆之宝“亚长牛尊”。这件目前殷墟发现的唯一一件牛形青铜器,体态健壮,纹饰繁缛。正面看它,头前伸、口微张、目大睁;侧面看它,肚大又圆,腿粗且短,臀则微翘。不仅如此,它身上还有虎、鱼、鸟等多种优美的动物纹饰。如此栩栩如生、神采奕奕的造型,让它被很多观众亲切地称为“憨憨牛牛”。
从“原始陶器”到“搓澡神器”,跨越时空感受商代生活
“商邑百工”展览在展出青铜器的同时,也将展出陶器、玉器等不同类别的文物。安阳博物馆所藏竖线划纹黑陶尊、兽面纹白陶罍就将来津与观众见面。该馆馆长李晶说:“当时的陶器较为完整保存到现在的比较少,而且那时灰陶较多、黑陶较少,另外这件黑陶还采用了青铜尊的形制,代表了当时制陶工艺的高水平。白陶罍在殷墟文物里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因为当时的白陶很少,贵族才能使用。虽然这件白陶罍是残缺的,但它保留了一组完整的兽面人体纹,并且是一个双手上举的姿态,欢迎天津观众来看看这件很有意思的文物。”
此次展览中“有意思”的文物还有很多:被研究认为是“搓澡神器”的“陶㼽”,历经三千年而不腐的“木质井架”,中国最早的瓷器“原始瓷”,在字里嵌绿松石的“嵌绿松石雕花骨饰”,殷墟妇好墓出土的“嵌绿松石骨虎”……天津博物馆工作人员张夏介绍,此次展览中观众还可以看到刻写在甲骨上的最早的“工”“邑”“牛”“舞”“车”等字,可以看到三千年前的“解扣神器”“钻孔神器”以及通过文物想象三千年前的房子长什么样,进而勾勒商代人的生活状态。同时,他们还策划了一场跨越时空的礼乐盛宴,邀请观众跟随当代最新考古发现和研究成果,直观体验一种神秘而重要的商代祭祀仪式。
从“津藏甲骨”到“殷乡来客”,两地场馆共传中华文脉
天津与安阳颇有渊源。甲骨文出土于安阳殷墟遗址,而天津人王襄则是最早发现和认识到甲骨价值并加以搜购的学者之一,天津也被称为甲骨研究的重镇。今年2月,“王入大邑商”——天津博物馆藏武丁卜辞探亲展在殷墟博物馆开展,36片与商王武丁直接相关的甲骨在百余年后首次回到其原生地安阳殷墟“探亲”。两地文博人也在甲骨文刻下的文化情缘中,继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
此次“商邑百工”展览由两地多馆合作举办,再一次体现了两地的文化情谊。张夏表示,此展览是殷墟考古近百年来首次成体系、成规模出现在天津的展览。除了从安阳远道而来的文物,天津博物馆所藏甲骨、玉器等也将在展览中亮相。展出的180余件(套)文物,相互印证,共传文脉。商王朝在近六百年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高度专业化的官营手工业体系。这一体系以青铜铸造为核心,涵盖建筑、制骨、烧陶、琢玉、造车等众多工种,是早期中华文明物质创造的杰出体现,也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留下不朽篇章。希望通过此次展览致敬商代工匠的独具匠心,致敬绵延至今的中国工匠精神。
据悉,该展将于8月23日开幕,亚长牛尊限期展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