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皮影戏(华阴老腔)代表性传承人张喜民率队来津演出——
不保守中有坚守 华阴老腔唱新调

发布时间:2025-08-12     文章来源:天津日报

日前,一声声奔放豪迈的华阴老腔“喊”到了天津。华阴市老腔保护中心・张喜民老腔班社“喜民班”来津演出的华阴老腔皮影戏《斩华雄・三英战吕布》,令海河之畔的观众领略到黄土高原的浑厚气韵。从小村落里的家班戏,到走向全国乃至世界舞台广为人知,领衔演出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皮影戏(华阴老腔)代表性传承人张喜民对待艺术既不保守,又有坚守。

华阴老腔是陕西省华阴市的一个古老皮影戏曲剧种,近年来,这种传统艺术有了新的呈现,从话剧《白鹿原》中震撼人心的唱段,到登上央视春晚的歌曲《华阴老腔一声喊》,这一古老艺术不断“出圈”。

然而,“去掉皮影”“跨界合作”的探索也受到过质疑。张喜民一口华阴方言道出自己的观念:“艺术如果不改革、不更新,它的生命就断了,只‘守’是守不住的。”

“伙计们,抄家伙!”舞台上,78岁的张喜民一声喊中气十足。张喜民坦言,以前自己连西安都没去过,如今却带着华阴老腔走上了全国甚至世界舞台。他的语气里满是自豪,却也始终保持着清醒——并非所有艺术形式都能与华阴老腔相融。张喜民不懂曲谱,却有一套朴素的判断标准:“直接放音乐我听一下,如果觉得合适,都可以加、可以改。但有一些歌曲,风格旋律上确实加不进老腔,那就不行。”

这份对艺术的赤诚与纯粹,也深深影响着张喜民之孙张猛。此番来津,张猛一路陪着爷爷,做好后勤工作。这个“95后”年轻人曾对华阴老腔的态度充满矛盾。上高中时,同学们大多喜欢流行音乐,张猛因为同龄人的不解而感到自卑,甚至抵触。直到赴福建求学,家乡情结重新唤醒了他的惦念。

这些年,张猛沉下心学唱、研究华阴老腔。有人问他,你爷爷都“上春晚”了,那你以后准备怎么办?张猛的回答实在且坚定:“爷爷他们想的是如何通过老腔把快乐传递给大家,他跟我说的最多的就是‘不要为了利益去做一些事情’。我现在要做的就是自己唱好,不断提升技艺,把爷爷他们照顾好,其他的事不能着急。”

张喜民告诉记者,上一次来天津演出,是以演员们走向前台的形式呈现;这次再来,则是演出原汁原味的“华阴老腔皮影戏”,让观众感受这门艺术本真的模样。从皮影戏到与流行音乐结合,再到回归皮影戏,华阴老腔变了,却也没变。变的是与时俱进的表达方式,不变的是豪迈底色与艺术初心。迈着时代步伐的守正创新,正让华阴老腔唱出新调。

热门推荐
03-01-wx.png

微信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