厉派《长坂坡·汉津口》人才培训班结业 今日汇报演出
30天教学 整剧式传承 “行!”

发布时间:2025-08-08     文章来源:今晚报

“学习武戏,不是光嘴上说说而已,大家每天挥汗如雨,身体上很辛苦,同时也进行了头脑风暴。我心疼大家,但也没饶过大家。”作为剧目教师、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黄齐峰,他建议全体学员回到家里之后,对着镜子里的自己说一声:“您,辛苦了!我看您,行!”

昨日,国家艺术基金2025年度艺术人才培训资助项目——厉派经典剧目《长坂坡·汉津口》人才培训班结业仪式,在天津京剧院举行。来自全国14家京剧院团、3家地方戏院团的40位学员,经过为期30天的集中学习,全面提升技艺,将在未来的舞台实践中,进一步传承厉派武生表演艺术,传播中华戏曲文化。

“人人有感”的学习总结

“感谢国家艺术基金项目、感谢天津京剧院,搭建起这个好平台;感谢京剧、感谢厉派艺术,把我们大家凝聚在一起;感谢苏德贵、邓沐玮、张艳玲、李凤阁四位老艺术家,不辞辛劳无私奉献……”在昨日的结业仪式上,黄齐峰的一句句感谢,寄托着到场戏曲人对于此次人才培训班的深厚情感。

本次培训以高难度的全出大戏《长坂坡·汉津口》为授课目标,不仅招收武生学员,还将“曹操”“糜夫人”等剧中角色纳入教学范畴,一并择选优秀花脸、青衣演员、鼓师伴奏入班,40名学员分为四组学习,实现整剧式传承。学员们从全国各地会聚天津,用黄齐峰的话来说,“大家抱着追求艺术的心、求之若渴的热情,感染了我们传承团队的老师、导师。”

78岁的邓沐玮导师为了学习班,坚持进健身房锻炼,还一度走红短视频平台;苏德贵导师顶着烈日出门,两个多小时的授课“一滴水都不掺”;李凤阁导师一边打针、吃药,一边坚持授课;张艳玲导师旧伤复发,仍坚持授课。苏德贵与李凤阁两位导师均年过八旬,二人当场表示:“都加了我们联系方式,有什么问题你们随时问,我们随时回答,希望大家持续学习、不断进步。”李凤阁先生还笑言:“我回答不了的,我出去‘淘换’也给你们解答。”

全体学员起身,向传承团队的老师、导师鞠躬感谢。“我们何其有幸得到诸位老师的指导,在酷暑中坚守一线为我们授业解惑、共同奋斗。”来自陕西省京剧院的张强动容地说:“结业是新的起点,我们当以敬畏之心,担负起传承的责任,让这份历经岁月沉淀的艺术财富,在新时代的舞台上继续绽放光彩。”

将成地方戏的新经典

中国京剧艺术基金会副理事长、秘书长崔伟在本次人才培训班担任京剧艺术理论课与思政课老师,他与诸位导师深觉,京剧的发展离不开流派的学习,选择适合自己的流派并深入研究是艺术成长的关键。厉慧良先生的艺术是当代武生艺术的重要代表,具有极高的学习价值。

崔伟给学员提出四点建议:“敬畏”“真学”“勤悟”“化用”,做好传承,在传统剧目和新创作品中结合自身条件灵活运用。在本次培训班中,有广东粤剧的几位学员,据悉他们有意移植京剧《长坂坡·汉津口》,为粤剧舞台再添新经典。

结业仪式的最后,学员李艾春、游佳琦、彭芳宇、时维等演员,以片段演出汇报了学习成果,获得了在场所有人的一致好评。

27岁的游佳琦来自扬州市扬剧研究所,是一名优秀的青年演员,一直崇拜厉慧良先生的艺术,“在开班前,我们已经完成了《长坂坡·汉津口》的整剧移植,而且来之前,我申报扬剧的《长坂坡·汉津口》已经入选南方片的巡演。”通过这一次的“深造”,游佳琦深觉个人在技艺上有突破,“回去以后,会在‘唱念’上结合扬剧特点进一步打磨,在‘做打’上坚持完整地继承,力求展现厉慧良先生的规范和技巧。”天津的经典好戏,即将成为地方剧种的新经典,传承的活力愈发蓬勃。

今日下午,全剧汇报展演在天津滨湖剧院举行,多位学员登台展示所学成果。

热门推荐
03-01-wx.png

微信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