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人参观大沽铁钟 刘长海 摄
20年前,承载民族屈辱与尊严的大沽铁钟终于结束了百年漂泊,重归故土。近日,滨海新区文旅局在大沽口炮台遗址博物馆举办“薪火相传 文脉永续——大沽铁钟回归20周年”主题活动,以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对话,唤醒历史记忆,展望传承新途。
大沽铁钟铸造于1884年,曾被悬挂在大沽口北炮台,大钟上刻有铭文“海口大沽”“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皇图巩固”等字,其归乡之路本身就是一部民族自强的微缩史。1900年,它随大沽口炮台的陷落被英军掠走,流落异邦百余年。2005年,在海外侨胞的殷切呼吁与多方不懈努力下,铁钟终越重洋,回归其魂牵梦萦的故土——大沽口炮台遗址。
活动现场,情景剧《国宝回家》以动人演绎重现这段历史,青少年讲述的《大沽钟的百年回家路》更令闻者动容。通过视频连线,当年推动回归的原塘沽区区委副书记荣新海、英国艺术家马可·刘易斯分享了感人细节,印证文物归途凝聚着超越国界的守护力量。
活动不仅是纪念,更是面向未来的文化传承实践。“大沽铁钟回归20周年暨中国流失文物回归主题展”同步揭幕,以丰富史料讲述国宝回归的艰辛与荣光。孩子们以书画、剪纸创作表达对铁钟的理解,稚嫩笔触传递的是“文保从娃娃抓起”的深远理念。钟文化专家夏明明深入解读钟身“风调雨顺 国泰民安”铭文,揭示古人的治国智慧与海防重器的精神内核。
滨海新区文旅局表示,将以此次纪念为新起点,深化文物保护利用创新探索。未来将借力数字化赋能与跨界融合,让静止的文物真正“活”起来、“火”起来,使大沽铁钟承载的浩然正气与不屈精神,化作连接历史与未来的不朽纽带,持续滋养民族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