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银之声”2025天津音乐节落下帷幕
奏响“时代津声” 添彩“戏聚天津”

发布时间:2025-07-16     文章来源:天津日报

著名指挥家亚当·费舍尔携杜塞尔多夫交响乐团在天津音乐节上献艺。    

春末夏初的渤海湾,潮汐律动与城市脉搏同频共振,专业音乐厅里的殿堂级演出与海河两岸的沉浸式表演交织呈现,音乐成为纽带,助力天津这座底蕴深厚的历史文化名城登上中国音乐发展的潮头。从5月初到7月中旬,“中银之声”2025天津音乐节精心打造了一场影响力大、专业度高、群众参与广泛的多元音乐盛事。殷承宗、李心草、阎维文、亚当·费舍尔、马克西姆、雷佳等国内外音乐名家纷纷来津献艺,近百场演出涵盖古典、流行、民族等多种艺术形式,不仅呈现了跨越国界的音乐对话,更通过海河灯光秀、街头快闪等创新形式,让艺术深度融入城市肌理,展现了天津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精神风貌。

自2023年首届天津音乐节举办以来,音乐已成为这座城市文化基因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今年的音乐节继续坚持以打造“全国影响、天津特色、业界认可、群众喜爱”的音乐盛会为目标,将高雅艺术从剧场拓展至多元场景,形成“音乐地标、建筑之美、城市漫步”三位一体的沉浸式体验,策划开展了一系列高水准、多样化的音乐演出以及融入城市生活的音乐文化活动。从艺术殿堂到市井巷陌,从专业圈层到百姓生活,这场持续发酵的音乐热潮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重塑着天津的文化生态。

聚焦重大主题 诠释红色文化 

今年的音乐节,在市场化剧场演出方面,带来了由众多专业院团和机构协同呈现的30场高品质演出。5月1日,《声生合鸣·山河回响》——2025天津音乐节开幕式音乐会在天津大剧院拉开帷幕,由著名指挥家李心草执棒,著名演奏家、作曲家殷承宗担纲钢琴独奏。

音乐会围绕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重要主题,通过钢琴协奏曲《黄河》与肖斯塔科维奇《C大调第七交响曲》(列宁格勒交响曲)两部经典作品,以恢宏乐章奏响文化强音,传递出民族复兴的激昂旋律与文化自信的磅礴力量。

“今年5月1日是钢琴协奏曲《黄河》首演55周年,今年也是我舞台生涯的75周年,这次演出对我很有意义。”当晚,殷承宗还返场弹奏了柴可夫斯基的《十月·秋韵》和现代京剧《红灯记》选段“都有一颗红亮的心”两首作品。

乐迷龚菲告诉记者:“为了一睹钢琴大师的风采,我一早就买了开幕式演出票。看到殷承宗老师走上舞台,还几次返场演奏经典作品,我觉得这就是对音乐奉献精神的具象化。他大半辈子都在用钢琴演绎中国的历史和精神,非常令人钦佩。”

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4周年,7月1日,天津歌舞剧院在天津大剧院上演了“党旗颂 民族魂”经典民族歌剧选段音乐会。《洪湖赤卫队》《党的女儿》《红珊瑚》等经典民族歌剧的旋律和动人故事,引发观众强烈的爱国情怀与民族自豪感。

会聚名家名团 奉献多元演出 

5月,“永远的小白杨”阎维文师生民族声乐音乐会、亚当·费舍尔与杜塞尔多夫交响乐团音乐会先后在天津大剧院奏响;6月,纪念刘天华诞辰130周年音乐会、“在希望的田野上”纪念施光南诞辰85周年音乐会、马克西姆“边界”古典跨界钢琴音乐会、“阎惠昌与香港中乐团2025名家名曲会津门”音乐会、雷佳领衔的“时间的诗意——跨界融合诗词作品音乐会”、天津交响乐团辉煌四十年交响音乐会等,接连亮相天津音乐节。

谈及再度参加天津音乐节,阎维文坦言:“我很羡慕生活在天津的人们,这座城市非常美,生活和文化气息浓厚。希望通过这次民族声乐音乐会,多方位展示中国民族音乐的丰富多彩,向天津观众汇报,希望得到认可和喜欢。”

“如果作品能在天津舞台上赢得认可,对我来说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回家乡参加音乐节时,著名二胡演奏家宋飞表示:“天津是有丰富音乐文化底蕴的城市,天津音乐节又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平台,它不仅是天津的,还是面向全国甚至世界的音乐舞台,我希望每次都能带来不同的音乐作品。”

连续三年登台天津音乐节的著名歌唱家雷佳,今年以一场跨界融合诗词作品音乐会为观众带来全新的艺术体验。她说:“天津音乐节不仅为艺术家提供了一个包容性非常强的平台,涵盖多种形式的音乐演出,也让观众获得了丰沛的艺术滋养,是双赢的好事情。”

著名女中音歌唱家关牧村在亮相纪念施光南诞辰85周年音乐会时表示:“天津是音乐家的故乡、音乐家的摇篮,天津音乐节是展示天津深厚文化底蕴的好机会,希望天津音乐节越办越好,成为天津的文化品牌。”

挖掘传统文化 展现津派特色 

6月5日,81岁的著名作曲家鲍元恺在天津音乐厅担任音乐会导赏,现场24首中国民歌主题管弦乐曲接连奏响,以纪念交响组曲《炎黄风情》创作完成35周年。上世纪,鲍元恺在天津这片充满艺术活力的沃土上,以敏锐的艺术感知与深厚的文化积淀构思、创作了这部交响组曲,并由天津交响乐团完成首演。鲍元恺指出:“中国传统音乐不仅限于民歌,还包括戏曲音乐、说唱音乐、民族器乐曲等丰富内容。”

7月3日,天津音乐学院院长王宏伟领衔演出的民族歌剧《二泉》在津湾大剧院亮相。《二泉映月》是民间音乐家阿炳的代表作,而《二泉》是第一部以民族歌剧形式演绎其人生经历的作品。王宏伟介绍:“中央音乐学院最早在天津成立,地址就在如今的天津音乐学院北院。《二泉映月》由中央音乐学院杨荫浏教授采录,后在天津人民广播电台首播才得以广泛流传,这具有深远的历史和文化意义。接下来,我们会一如既往地打造精品,不仅为天津文化赋能,更要带着这样的精品剧目走向全国,走到海外,为中华民族的文化振兴努力。”

7月11日,在音乐节闭幕式上,津派管弦乐作品《河海之韵》在天津大剧院进行了首演。作曲家刘思军表示:“这是继展现天津民俗文化的《河海之津》演出后,我创作的又一部作品,通过交响乐与京剧唱段的结合,展现了天津特色。在音乐节上推广津派原创作品,既能体现地域特色,也能为音乐节的发展注入新动力,希望明年音乐节能将‘新海河’组曲的四部作品完整呈现。”

打造音乐地标 点亮“戏聚天津” 

今年的音乐节,在沉浸式和群众性演出活动方面,推出了一批音乐地标,通过桥边音乐汇、阳台歌剧、“万国钟声”钟楼音乐会、中西跨界演奏、音乐快闪、投影灯光秀等创意形式,为群众带来音乐与建筑交相辉映的难忘体验。

音乐节期间,意大利歌剧《茶花女》以沉浸式演出形式,在意式风情区马可波罗广场连演多场,为游人带来跨越时空的视听盛宴。虽然音乐节已落幕,但该剧实现了常态化演出,每逢周六下午在马可波罗广场连演两场。演出由天津歌舞剧院的歌唱家奉献,以经典歌剧《茶花女》为蓝本,巧妙地将典雅建筑景观与音乐表演深度融合,让漫步在广场上的游人,一抬头便能“邂逅”角楼阳台上精心梳妆的“茶花女”,沉浸于威尔第的音乐世界。天津歌舞剧院院长郑芳表示:“结合景区的独特文化底蕴,选定《茶花女》作为演出剧目,既契合了场地文化基因,又彰显了国际艺术经典的代表性。”

音乐节期间还组织了一系列群众参与度高的演出活动,如“我是社区歌唱家”歌咏汇、“群星奖”音乐展演、“百人百筝”展演活动、天津音乐学院大师课音乐讲座与惠民音乐会等,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邂逅”天津音乐节,感受城市的音乐律动,营造浓厚的全民参与氛围。当洋楼、街区、海河畔等热门景点变身为无处不在的城市剧场,“戏聚天津”已成为这座城市独特的文化标签,让津派文化魅力愈发耀眼。

热门推荐
03-01-wx.png

微信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