傍河而居的人们,吃鱼最有心得。
牡丹花刀,七上八下,去腥,挂糊,翻炸,定型。最后,糖醋淀粉勾芡成汁。酥脆的鲤鱼,立刻披上了晶莹剔透的战袍。对于天津人来说,这道糖醋鱼的灵魂,来自于“酸中带甜,香浓丰盈”的天立独流老醋。
以时光为酵母,以艰辛做原料,300多年前,独流镇上的醋把式,就已经破译了这缕醇香的风味密码。
“九河下梢天津卫,七十二沽帆影远”。天津,因漕运而兴,境内的京杭大运河全长约195公里。生生不息的运河水,孕育着独流的繁华和兴盛。早在明代嘉靖年间,这里就开始尝试将优质的黄米、高粱煮熟,拌曲发酵,酿造食醋。1665年,一户王姓人家,雇了两位醋工,办起天立酱醋园。最初,天立买卖不大,但是,所酿之醋,却色泽酱红、酸而回甜、不涩不愣,颇受欢迎,声名鹊起。
后来,一位特殊食客的到来,让天立醋名扬天下。
文化学者张秀卿介绍:“乾隆六次南巡都要从北京过大运河。从天津一进独流运河段,一接近独流镇的时候,醋香扑鼻。太香了!路过独流,品尝(独流)醋,比北京的那个(醋)好多了,就作为宫廷贡品。”
在天立的带动下,数十家醋酱坊陆续开张。独流成为远近驰名的醋乡。
独流醋名盛一时,吸引南北客商、文人墨客前来千里寻醋。独流醋,也借由运河之便,香飘天下。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曾经辉煌一时的独流老醋,却销声匿迹了。独流镇上醋厂停产,醋工失业。如何重现昔日的醋香呢?1984年,32岁的张殿英,筹集到120万元贷款,在一片盐碱滩上建起新厂。他四处寻访,把老醋工请回厂,进行技术指导,传承古法酿造技艺。
天立公司第十一代独流老醋传承人张殿英说:“镇江香醋用的是糯米,山西陈醋用的是纯高粱。咱们独流老醋用的原料是高粱和黄米。1987年我们开始赚钱,效益就一年年翻着番儿地涨。”如今,这里已经发展成为全国最大的调味品酿造企业之一,年产天立独流老醋6万吨,天立酱油1万吨,销售收入2亿元。
天立独流老醋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刘泽泉说:“企业要坚守咱们的传统工艺,把握住市场方向,不断地推出新产品。”
三百余载,匠心酿造,天立独流老醋承载着历史与记忆、传承与创新,给时光以生命,给生活以味道,历久弥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