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子里镇是享誉全国的绢花之乡,曹子里绢花已有300多年的历史。从“一花难求”的御用贡品,到“百花齐放”的绢花工艺品,曹子里绢花经历了从原料到工艺上的巨大变革,生产模式也由最开始的小作坊转向大规模生产。如今,曹子里绢花行销全国各地并出口到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并且被国家级庆典多次使用。2013年,曹子里绢花手工技艺被列入天津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在该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李秀亭看来,传统绢花制作工艺为武清绢花产业的快速发展和规模扩大奠定了基础,但传统工艺要经历变革才能生生不息。
匠心工艺造就绢花价值
记者:曹子里绢花距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您能介绍一下它的起源吗?
李秀亭:古人都爱簪花,每逢佳节、典礼、宴会等重要场合,无论男女,都有“簪花”的习俗,在中原和江南尤为盛行。明朝永乐年间,朝廷下令中原各省和江南向京畿一带移民,有些人便在曹子里镇移民成村,把制花的手艺也带了过来。曹子里人看到这个市场便进行家庭生产,做成花后走街串巷到集镇出售,以此补贴家用。听村里的老师傅们说,在清朝初年,曹子里绢花曾作为御用贡品上京进献,是达官贵人和清朝嫔妃喜爱佩戴的头饰,据说一枝花能卖5块大洋,老百姓根本消费不起!明清时期,因绢花需求量大,以拾棉庄为中心的绒绢花老艺人纷纷在京城开立作坊讨生活,形成了著名的花市大街。那时手工绢花因原料珍稀,又是纯手工制作,所以产量极少,师傅们做好就背到花市大街摆摊卖,但也因手工绢花十分精美,所以深受人们的喜爱。
记者:曹子里绢花的价值体现在哪里?为什么在清朝能卖到如此昂贵的价格?
李秀亭:传统的曹子里绢花首先珍贵在它的用料,采用的是价格昂贵的真丝布料,例如洋纺、便利纺、绉缎、平缎等,这种原料不仅价格高,而且不易保存,所以在制作过程中要非常小心,避免过度的消耗。其次就是曹子里绢花采用纯手工制作工艺,每一步都是工人们用手一点一点制作出来的,步骤也十分繁琐,需要经过上浆、落料、染色、握瓣、粘花、攒花等十余个工序。
制作一朵绢花,首先要用绿豆淀粉调浆,然后浆布使其挺括,浆好后绷杆晾干防皱。再将浆好的布叠成约24层,放在木墩上用月刀锤子凿出花瓣形状。随后将凿好的花瓣染成所需要的颜色。这一步在我看来难度最大,因为真丝吸色性强,这就对操作者的手感、速度要求极高。要控制好染料、水、温度,以及“沾”的快慢时机,才能实现颜色由深到浅的自然过渡。这就像化妆一样,色彩协调才能染得好看。之后是窝瓣,趁染后花瓣湿润,用手、镊子或窝锤将其窝成花瓣造型。再将花瓣烘干,现在都有专业的烘干机器,过去我们就是用煤球炉套铁桶,上置竹筛烘干。然后制作“捻芯儿”(花蕊)、“包骨朵”(花蕾),再用浆糊将花瓣、花芯、花蕾粘合成花朵,用缠纸的铁丝做花秆,最后将花朵、叶子组装成一枝或一束花。这每一朵绢花制作下来都要经过许多人的努力,每一步都不能出差错,在厂子里那时候会有技术非常过硬的老师傅们对我们进行质量检查,有一点不合格都不行,也是因为他们的严格,才让我的绢花技艺很扎实。
记者:那您是如何接触到这项非遗技艺的?
李秀亭:我今年70岁,印象中从我四五岁记事起,家里大人就经常从生产队领些手工活回来。那时曹子里镇就有专门制作绢花的工厂,但厂子里人不多,大概几十人。镇子里其他人就是白天干活,晚上再领点技术含量不高的手工活回来干。我4岁就开始帮大人做这些手工活,比如粘个叶子,碾个花蕊,对制作绢花特别感兴趣。1971年,我16岁进入花厂,从粘花学起。我们现在粘花用的是胶,原来用的是江米熬成的浆糊,将花蕊包在里面,将花瓣由中心向外一层一层粘好,一瓣压叠一瓣,这就全靠手上的功夫了。
1976年,生产队安排我负责一个20多人的小厂子,但要做厂长就必须要会制作手工绢花的全部流程,从那时起我开始和负责全厂技术把关的老师傅们学习,我这人可能做别的不行,但制作绢花我还真的是学得挺快的,很快我便掌握了绢花的所有技术。改革开放以后,我也响应号召走出去,去外地的加工厂里学习,把南方的技术带了回来,以改进我们的传统工艺。从那以后我便成立了家庭手工作坊,制作手工绢花直到今天。
记者:改革开放以后,生产队逐渐解散,您为什么还坚持从事手工绢花这个行业?
李秀亭:1980年,生产队解散后,大伙儿就都不干了。我这人笨,除了绢花我也不会干别的,而且我想这门手艺不能丢了,就去郑州一家花厂当师傅,教人家绢花技术。那时,我才发现那边做绢花用的是非常便宜的涤纶布料,这种布料不仅价格低,而且怎么压都不会坏,这也给了我不少启发。在外地干了一年以后,听说家这边做绢花的人越来越多,所以我就又回来了,继续干我的老本行。
现代工艺和传统技艺交融
记者:现在的曹子里绢花经过创新,和传统的相比有哪些不同?
李秀亭:从1980年开始,真丝原料逐渐被淘汰,几乎很少有人再使用了,取而代之的是涤纶面料。传统曹子里绢花首先成本高,一平方米真丝布要20多元,涤纶布才2元。而且真丝怕压怕潮,但涤纶布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同时,随着技术的改良,我们将一部分人工制作改为机器制作,原来人工凿花瓣只能凿24层,现在机器冲压一次可以完成150层,大大加快了生产速度。原来都是人工上浆,现在我们都是将整捆布料交给染整厂统一上浆,节约了人工成本。并且现在染色也用的是新型染料,通过高温高压染色,效率更高,而且固色更强,出来的绢花成品也更加好看。
记者:您觉得和过去相比,改良后的曹子里绢花销量如何?
李秀亭:工艺改良升级后,我们现在制作的曹子里绢花不仅效率更快,质量也更好,更易保存,所以曹子里绢花也从早期较单一的头饰为主,发展到几百上千个品种。做出来的植物品种也十分丰富。因此现在曹子里绢花的应用范围也拓展到了更广的范围。
比如我们的曹子里绢花曾出口到俄罗斯作为美化环境的花卉,因为俄罗斯天气寒冷,新鲜花卉很难存活,但我们生产的曹子里绢花不仅美观,而且布料可以清洗,越下雨越好看,从远处看就像是真花一样,所以非常受外国友人的喜爱。
这些年来,曹子里绢花不仅在工艺上经历了很大变革,在销售渠道上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上世纪50年代,我们的绢花加工厂主要是在北京天津两地进行售卖,也有很多山东的客人来村里收购绢花,再拿到全国各地去卖。后来,我们主要为天津绢花厂、红旗工艺品厂、裕丰泰等做加工。改革开放后,曹子里镇的手艺人们也都纷纷走出去,把一些先进的技术和销售方法引进来,曹子里绢花在全国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这对曹子里镇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原来是做花的找不着买家,买家找不着厂家,现在网络这么发达,销售起来就更加方便了。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销售范围一年比一年扩大,销售规模也越来越大。
但我经营的就是一个家庭的小作坊,受到疫情的影响,绢花的销量有所下降,尤其是今年。我们的主要制作范围就是头花和胸花,主要用作婚庆,但近些年年轻人选择用鲜花作为胸花的越来越多,而且绢花的价格很透明,利润也比较低,所以现在生意也不是很好做。
记者:您作为非遗传承人,有没有想过如何把这门手艺继续传承下去?
李秀亭:这个问题很多人问过我,镇里的领导也跟我聊过,说传统曹子里绢花技术能保存下来不容易,得接着传承下去。但现在时代变了,几乎没有年轻人愿意学习传统真丝绢花的全套技艺了,因为真丝绢花原料成本高,没有市场。而且现代涤纶绢花工艺更简单高效,年轻人更感兴趣的还是如何销售和对外宣传,对深入学习这种复杂的手工技艺还是缺乏兴趣。像我儿子现在也和我一起经营家里的绢花作坊,但他传承的也是现代的涤纶花工艺。传统真丝绢花的全套技艺现在基本上很少有人会了。传统技艺中唯一还能在现代应用的,就是对花型的构思和创作能力,具体的操作技艺几乎无用武之地了。
但自从曹子里绢花申请为天津市非遗后,镇里和村里也为了非遗的传承组织了很多宣传活动,并且在曹子里镇设立了数百平米的绢花展厅,对传统绢花工艺进行展示和讲解,我也曾受邀到天津美术学院讲课,给学习艺术的孩子们讲一讲传统的曹子里绢花究竟是怎么样的。
虽然这种传统技艺现在的用处不多了,但说到底,非遗的活路在产业,曹子里绢花养活了武清大批百姓,这才是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