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民间有“娘娘”共祀奇观 宝辇会飞镲擎起非遗双璧
散落在民间的“女神群体”

发布时间:2025-09-09     文章来源:今晚报

明刊本《灵应泰山娘娘宝卷》中的娘娘画像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葛沽宝辇会”

2010年纪念妈祖诞辰天津皇会活化展演天后出宫前的照片

文图/高惠军 尹树鹏

在天津民间信仰中,“老娘娘”并非单一神祇,而是一个涵盖碧霞元君、三霄娘娘、妈祖乃至盐母等诸多女神的多元体系。

葛沽地区的娘娘庙作为“全供刹”,至今延续着八辇四亭的盛大仪轨——其中云霄娘娘独享宝辇正座,泰山圣母以金面塑像见证着京津冀文化带的信仰交融。曾经万人空巷的妈祖“皇会”虽已式微,但国家级非遗葛沽宝辇会正以24道耍乐会成为迎新春的盛景。而汉沽的飞镲则用铿锵镲声讲述着曾经通往河北景忠山的三百里朝圣故事。

谱系

在天津民间信仰中,备受尊崇的“老娘娘”,实为融合了宗教正统、地方俗神与海洋保护神的多元女神共同体。经过仔细考证,这个群体包括:碧霞元君(泰山娘娘)、三霄娘娘(云霄、碧霄、琼霄三姊妹)、送生娘娘、送子娘娘、斑疹娘娘、眼光娘娘、天妃娘娘、妈祖娘娘、海神娘娘、盐母娘娘、火灵圣母娘娘、龟灵圣母娘娘、武当圣母娘娘(黎山老母),甚至王三奶奶等。在天津津南区葛沽的娘娘庙,供奉着13位娘娘,这里被称为老娘娘们的“全供刹”。

碧霞元君(泰山娘娘)是护佑农耕的山岳之神;三霄娘娘(云霄、碧霄、琼霄)是执掌生育与丰收的姐妹神团;妈祖(敕封“天后”)则是护航漕运的海上守护者。目前,天津主流文化尊妈祖为“天后”,源自其获官方“天后”封号的正统性。

在葛沽地区的八辇四亭中,“云霄娘娘”被尊为“大奶奶”,并认为只有她才有资格正座于“天后圣母宝辇”中,这也揭示了民间话语对神权的重构。

同时延伸出功能各异的辅神群:送子娘娘、斑疹娘娘满足的是人们生育健康的诉求;盐母娘娘、海神娘娘回应滨海生计需求。葛沽娘娘庙作为信仰空间化的典范,以“十三娘娘全供刹”的格局,成为这一谱系的物质载体。

碧霞元君(泰山娘娘)是历史悠久的崇拜信俗,旧时有不远数百里或驾车或步行,组团到京西妙峰山朝拜碧霞元君的传统。若从京畿文化地理的角度看,从京西妙峰山至河北省迁西县的景忠山,中间途经天津蓟州、宜兴埠、大毕庄、汉沽等地,曾建有众多的泰山娘娘庙。在京津冀大地上,泰山娘娘的民俗文化现象实为三地共享历史记忆与社会认同的纽带。

皇会

说到天津地区的“娘娘崇拜”,最重要的表现形式还得说是天津天后宫天后(天津人习称“老娘娘”)诞辰派生出的“皇会”。乾隆皇帝下江南途经天津三岔河口,恰逢天后诞辰举行庙会。各道花会竞相献艺,乡祠挎鼓会、鹤龄会的精湛表演获乾隆赏赐黄马褂、金项圈及龙旗,御赐“皇会”之名,自此“娘娘会”升格为宫廷认可的北方最高规格妈祖祭典。旧时,“老娘娘出巡巡香、散福”要持续8天,那时候通宵达旦,锣鼓喧天、百戏欢舞,搅得天津城一片沸腾。

这一盛况有清代绘本《天津天后宫行会图》和《天津皇会考》《天津皇会考纪》等图书为凭。只是今天的景象大有不同,各种原因极为复杂。其中两个最主要的因素就是“民俗崇拜情结”和“民间花会组织”的消亡与散落。故此,那种“通衢处处闻鼓声”的乡俗和乡里乡亲万民娱乐的情景只能留在记忆中。虽说今日的有关机构努力恢复昔日“天津皇会”的活动模式,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依托村落、胡同的花会组织因居民搬迁而流散;老艺人的凋零,年青一代对“娱神”仪式缺乏认同,着实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宝辇

再一个就是今日津南区葛沽镇的“宝辇会”了。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葛沽宝辇会,已从传统“八辇两亭”升级为八辇四亭二十四会的宏大规模。每年正月十六,当“跑落”仪式启动(宝辇因尊贵不参与跑动),辇亭流光与耍乐锣鼓便交织成京津冀民俗圣地的新春图腾。

话说到此,有必要让我们看看这八架宝辇中都供奉着哪几位娘娘。

葛沽的八架辇有“宝辇”“凤辇”之分。“天后圣母——云霄娘娘”(“三霄娘娘”中的“大姐”,俗称“大奶奶”)乘坐的辇叫做“宝辇”。在葛沽民间信俗中,她的地位最尊贵。另有一架“海亭”,是为“大奶奶”宝辇的“引驾”,上有91盏灯烛,恰似一座灯塔,同样的华丽无比。其他一律称作“凤辇”,分别是:营房茶棚凤辇,供奉的是“天河圣母——琼霄娘娘”(“三霄娘娘”中的“二姐”,俗称“二奶奶”)。与此同时,营房茶棚还有一架“表亭”,因装饰有“西洋钟表”,故名曰“忠孝亭”,是为二奶奶乘坐的凤辇的“引驾”之亭。东中街茶棚凤辇,供奉“天明圣母——碧霄圣母”(“三霄娘娘”中的“小妹”,俗称“三奶奶”)。东茶棚凤辇,供奉“天后圣母”,即“妈祖娘娘”。西茶棚凤辇,供奉“眼光娘娘”。阁前茶棚凤辇,供奉“子孙娘娘”,又称“送子娘娘”。北茶棚凤辇,供奉“泰山圣母”,当地人称“山奶奶”,是众位娘娘中唯一的一尊“金脸娘娘”。据说最早的娘娘神像为檀木所雕,背后刻有“泰山圣母”字样,也就是道教中的“东岳泰山天仙玉女碧霞元君”。香斗茶棚凤辇,供奉“香斗娘娘”,俗称“痘疹娘娘”。

了解了这八架宝辇中的诸位娘娘,可能会有人提出疑问,“为嘛三霄娘娘中的 ‘云霄娘娘’在这里成为‘天后圣母’,独享大奶奶的供奉呢?”据传说,这架大辇为“官民合办”,是由当时镇上的商会操办,也就具有了官方身份。另外在道教文化中,云霄娘娘手中宝物“混元金斗”,能护佑农耕渔猎获得好收成;在生殖信俗方面,则认为“混元金斗”是用来清洗新生婴儿身心污垢的宝物,因此也被视为护佑人类生育繁衍的神器。正是因为如此——护丰收、护生育、繁衍子孙,天津沿海地区(如塘沽、汉沽、葛沽等地)的渔民、盐民就形成了广泛的三霄娘娘崇拜信俗。

飞镲

就天津的娘娘崇拜这一民间信俗转化为民间艺术形态而言,除葛沽宝辇会外,还有“汉沽飞镲”一例。

20世纪80年代,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普查文档中曾记录了天津汉沽飞镲老艺人的讲述:当地群众崇奉“三霄娘娘”“火神”“龙王”和“管鱼的小神爷”。过去“三霄娘娘”的庙会是农历四月十五日,因为时值渔民出海捕鱼的黄金季节,不能耽误生计,所以娘娘庙会多以“许愿”为主,基本上是出会不出村。后又将农历十月十五日作为“还愿”日期,于是就形成了每年两次以“打飞镲”的传统形式,虔诚娱神、出会演练的民间活动。尤其是到了农历十月十五日,要提前数天动身,到离汉沽三百多华里的河北省迁西县三屯营景忠山上,供奉三霄娘娘的“碧霞元君庙”去朝山进香还愿。这是当地渔民一次隆重的活动,也是飞镲会的一次盛会。这时正值渔闲期间,冀东方圆几百里的农民和渔民都要去烧香还愿,大伙聚在一起敲锣打鼓一起走,也就叫做“出娘娘会”了。旧时,去还愿的民众很多,大村可以独自成立一道会,较小的村可联合在一起出会。曾经就有蔡家堡、高坨、土桥、王家大堡四个村联合组成过还愿会,为的是人多好照应。出会时,前有两位锣头,手持两面铜锣开道;后边是两面三角门旗,红地镶绿牙边,上写“娘娘会”三个大字;门旗后,是若干对各种颜色的三角会旗,有的会旗是公用的,也有“许愿者”自家绣的;会旗后边就是飞镲会,四人执镲(名为“八扇”),两铙一鼓是伴奏助兴的;鼓的后边是两位香头,一位举着画有“三霄娘娘”头像的“大祇”,我们叫他“娘娘驾”,另一位香头背着香袋,两位“官府”(总香头)护卫在娘娘驾两旁,身后背着一根二尺多长、两寸多宽的四楞木棍(“神棍”),棍上黏着红帖,上写“景忠山进香”……

如今,“汉沽飞镲”已经是天津市汉沽地区传统音乐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热门推荐
03-01-wx.png

微信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