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旧志载元代碑记有四,三篇有关漕运,另一篇为《三叉沽创立盐场碑记》。碑文记述一件奇事:“甲午之秋,三叉之地,未霜而草枯,滩面宽平,盐卤涌出,或经日自生。时人指为瑞,遂相率诉于官,按验得实,受旨煎造。”一些地方盐业的发端,往往有这类祥瑞传说。三叉沽也未能免俗。
故事有趣,这段文字记录的年份很重要:甲午之秋。然而,这个“甲午”,两种有分量的出版物给出不同解说,或为1234年,或为1294年。哪个靠谱?且看作者王鹗的生活年代。元代苏天爵《内翰王文康公》载,王鹗为金代正大年间进士,元代忽必烈中统元年(1260)为翰林学士承旨,至元五年(1268)致仕,卒于五年后。王鹗在碑记中写道,至元二年倪德政“兼使鹾职”,“人得安业,盐如山积,于今三年矣”。依此,《三叉沽创立盐场碑记》写于至元五年,即公元1268年。
碑记甲午之秋,年份应为1234年,其时金代末帝完颜承麟在位。碑记避免使用前代王朝年号,而用纪年干支。据此记述,三叉沽制盐始于金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