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康熙年间海禁解除以后,来自广东、福建的商船出现在天津三岔河口。由于这些商船不断增加,至乾隆四年(1739),“嗣因客货抵津,寄顿无所,加以海船惯习,入口出口须虔祀天后,报答神庥”,于是在津的粤闽商人合议,按照客货缴纳海关税银数目多寡抽分,集资建造会馆,用以祭祀天后,联络帮谊。乾隆十四年(1749),新会馆建成于南运河畔的针市街,由于是广东、福建两省商人营造,定名为闽粤会馆。
会馆有房屋309间,大门对着南运河,有供奉天后圣母的大殿,还有苏万利公所、万世盛公所和戏楼。保留下来的“闽粤会馆”匾为嘉庆探花、广东琼州府(今海南省)人张岳崧书写。据记载苏万利公所有“敬义堂”匾,为乾隆著名书法家、福建晋安(今属福州)人胡御玑书写。万世盛公所的“百流如镜”匾为津海关道、广东香山(今中山市)人唐绍仪书写,该公所还悬一“潮勃凝和”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