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老城里西北角曾有城隍庙,建于明永乐四年(1406),可以讲与城垣的落成同时——有史料,天津城池工程永乐三年七月尚在进行。城隍庙应是兴工建城的配套项目。城隍,本指城墙和护城河,古人“以高城深池,捍外卫内,必有神主之,始有祠事”,祀奉守护城池的城隍神。
天津城隍庙初建时未塑神像,供奉木主。据明代陆容《菽园杂记》,朱元璋“正祭典”,旧有城隍(即城隍神,下同)塑像“以水浸之”,就地用其泥为庙殿泥壁,再画上云山图案。这一记载被《明史》采用,所谓“造木为主”祀城隍。
城隍庙在明成化年间重修。清雍正四年(1726),邑人缪启乾捐建后楼五间。其后五年,成为府城隍庙。乾隆四十一年(1776),知县孙景曾建县庙于府庙之西。1835年有过重修,今存千秋带构件。据区史志办王焱先生提供的照片,字迹为“道光十五年岁次乙未季春,直隶天津府天津县阖津弟子”。府县两庙,体现了官祭庙宇的特点。同治八年(1869),城隍庙挂起御制匾额,府庙为“畿疆保障”,县庙为“功昭拱卫”。
古时一些地方以正人直臣为城隍。宋代《嘉泰会稽志》载,初唐越州都督庞玉“惠泽在民。既卒,邦人追怀之,祠以为城隍神”。津地城隍庙主神的名讳,清代史志未见言及,有传说为裴晋公,就是唐代将相全才、山西人裴度。清代李庆辰《醉茶志怪》所记两则传说,讲天津城隍庙山门一尊站像,传为府署衙役黄老,“生时有德,死而为神”。
城隍庙坐北朝南,一条城隍庙大街通向西门里。街南口牌坊,两面分别额匾“彰往察来”“群灵托命”;山门前又一牌坊,前匾“仰瞻圣德”,后匾“福庇群生”。庙分三进院落。先是腰殿,两侧为鼓楼、钟楼;腰殿后是戏楼,面向大殿;大殿后有寝殿,塑城隍卧像。庙内多匾联,如大殿悬匾“你可来了”,阎罗殿楷书对联“阳世人间为非作恶皆由你,阴曹地府古往今来放过谁”。这些,连同所建阴阳桥,反映了旧时关于城隍的民俗崇信。清代津西杨柳青曾印《本县灵应城隍监察善恶》年画。
城隍既为城市保护神,又被奉为“彰往察来”的冥神,城隍庙成为具有特殊意义的社会生活空间。
清代续修县志载,乾隆时知府李绍元在城隍庙审讯命案嫌犯。城隍庙内昭忠祠,嘉庆十四年(1809)奉敕而建。咸丰年间《津门闻见录》记,捕拿“汉奸十余名,在城隍庙杀之”。知县谢子澄曾保卫津城,谢公祠先设于城外永丰屯,后移至城隍庙前。县令敛钱制棉衣,济贫御寒,选在城隍庙发放。诗人梅成栋《号寒行》记,“寒人蚁聚城隍庙”“红灯一对县官来”。上世纪30年代山西会馆设粥棚,一在会馆附近侯家后,一在城隍庙前。
祛病延寿是城隍信俗的重要内容。嘉庆时,津人樊彬诗:“津门好,荒诞任流传……阎罗借寿鬼图钱”,自注“病谒城隍庙,焚纸陌,云‘赂阎罗’,可以借延寿命”。有新妇为留住病夫,情愿“减己筭,手疏以祷于城隍神”,见载于乾隆县志。为表虔诚,有“翻砖还愿”进香者,跟前放一块砖,翻一次砖,叩一个头,一点点挪至神像前;更有“挂灯还愿”,用针穿过臂膀皮肉,针上挂羊角灯,举臂而行。
旧历四月八日为城隍生日,初一开始庙会,排衙典礼,奏曲演戏,诸多讲究。庙会时,“游人多,买卖全,吃食玩物,摆在庙前”,形成大集,售品中儿童玩具很多。庙会期间城隍出巡,随队各种扮相,有“鬼会”之称。清代诗人有句,“一街变相赛城隍,举国信如狂”。出会至西门外郊野,表示安抚孤魂野鬼,称为赦孤。
清末,社会对于酬神赛会渐有新见,1890年上海《申报》报道:“年例,四月初八日,由天津府县牒请府县城隍诣郡厉坛赦孤,载于祀典。预于初六日,恭请神像出巡,一切执事即由府县书差承充,其外有好做鬼脸者装扮,九幽十八狱种种变相,随同神驾游行,谓之鬼会。今岁,酬神赛会概由地方官示禁,惟赦孤一举不在禁例,故仍旧举行。据曾经寓目者言,神前之座马暨马童等最为出色,而灯棚之陈设尤为光怪陆离……”与广为流传的《皇会论》语言风格相近,昔时的《城隍会论》有旧抄本存世。
光绪二十九年(1903),全城文武官员祈雨的一幕,四月还在城隍庙上演;至八月,“废庙兴学”热潮中,城隍庙官立小学堂举行成立典礼。这是教育家严修督办五所官立小学堂的第一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