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庆浓烈异彩纷呈的津门年俗

发布时间:2023-01-03     文章来源:今晚报

一年四季,天津地区各种节日约30个,并有相应的民俗活动。其中最盛大、最热闹、最受重视的当数春节,俗称“过年”。春节持续时间最长,民俗内容最丰富,仪式感也最强。津门年俗文化充盈丰满、千姿百态,与这座五方杂处的移民城市特征有很大关系。

  五方杂处 节俗异彩纷呈

  天津既是大运河载来的,又是海洋滋养的历史文化名城。运河文化与海洋文化的时空交融,使城市独具气质和个性。特别是在元代盐业和漕运的合力推动下,外来人口剧增。元人傅若金《直沽口》诗:“远漕通诸岛,深流会两河。鸟依沙树少,鱼傍海潮多。转漕春秋入,行舟日夜过。兵民杂居久,一半解吴歌。”可见在今天津地区(时称直沽),当时的外来人口已远超土著居民。

  明永乐二年(1404)天津设卫筑城始,外地人数众多的官兵携家眷落户于此,繁衍生息,形成更大规模的外来人口注入。《天津卫志》载:“天津近东海,故荒石芦荻处永乐初始辟而居之,杂以闽、广、吴、楚、齐、梁之民,风俗不甚统一。”来自五湖四海的人们,在定居天津的同时,也把自己家乡形态各异的民风习俗带入,并在代代传承中相互融合,不断发展、变异和创新。

  多元文化

  丰富“年”的俗例儿

  “年”文化是多元的。《说文解字》:“年,谷熟也。”由此推衍,“年”代表着丰收。在以农耕文明为主的传统社会里,丰收之后三个要务——首先祭祀神明的庇佑,祭祀祖先以感恩;接着要庆祝,用歌舞升平、宴饮美食来犒劳自身;第三是迎新,祈祷来年五谷丰登、阖境平安。天津人过“年”,既有农耕文明的遗存特质,又有在特有的文化背景下,兼容并蓄地吸纳来自全国不同省区的民俗风采。

  闽南地区在春节时在房门两侧摆放两株圈贴红纸的“门蔗”(即连根甘蔗),因其方言“蔗”与“佳”近音,有生活富足、渐入佳境的寓意。旧时天津老城居民靠水夫挑担挨家送水。正月初二天微明时,水夫送水时把一束用红绳捆扎的柴火放在门口,并高喊“进财进水来了!”于是,接财水的人家笑着连声说:“发财!发财!”并热情接待水夫,犒赏红包。用“送财”(谐“柴”音)的口彩,祝福新春幸福,大发财源。

  再如安徽淮南地区,有正月十六出嫁的女儿回娘家拜年的习俗,娘家要隆重招待,有“小初一”之称。天津有正月十六“遛百病”的风俗,出嫁的女儿不仅可以回娘家串门儿,还可以结伴出游,赏灯闲逛,并以行走的方式祛除百病。其间要越过三条河,跨过三座桥,还要“摸钉”以求吉祈祥。所谓“摸钉”,即触摸桥栏的铁钉或庙门的门钉。“钉”“丁”谐音,而“丁”又象征男子,因此妇女特别是未有身孕的妇女须诚心摸钉,以求子嗣,有传宗接代的寓意。

  广东地区在正月初二迎接出嫁的女儿全家回娘家过年,称为“近婿日”。天津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开始,也有大年初二出嫁的闺女携丈夫、子女回娘家拜年的俗例儿,至今已约定俗成,通称“姑爷节”。

  闽南地区在大年三十的晚上,把柴火堆垛在大门外点燃,家中男子依次按辈分跳过,谓之“过火群”,寓意烧掉旧岁邪气,笑迎吉祥的新年。天津亦有大年三十夜里“踩岁”的习俗。在院内将芝麻秸秆用黄纸卷叠成元宝形,攒成一捆,上面散开,谓之“聚宝盆”;然后全家人一起将其踩碎(谐“岁”音),并借用“芝麻开花节节高”的俗语,祝愿家道兴旺,岁岁平安。

  天津人吸纳了晋、冀、鲁、豫等北方人擅制花馍、馒头、饺子、包子的基础上,在面食的样式、内涵上不断丰富和创新。如腊月二十八“把面发”,要蒸馒头、红枣塔糕和豆沙、红果等各种馅儿的蒸食、年糕等,还要在上面用食色点上红点。正月十五则制元宵,蒸刺猬、老鼠驮元宝造型的面食,供奉在神像前或屋门荷叶墩上,讲究午前的刺猬、老鼠头朝外,午后掉转头朝里,意谓把元宝驮回家,招财进宝。

  津门年俗

  强化圆满和喜庆

  天津人过年,最看重腊月三十和正月初一,因为这是万家团圆的美好时段。即便远在外地的人,也想方设法赶回家,与家人团聚,吃团圆饭,包饺子,合家团圆“熬(音náo)一宿”守岁,以辞旧迎新,视之为人生最大的幸福和满足。

  重奢华、讲排场、求丰盛,是天津人过年的标准。腊月二十五开始准备年夜饭,鸡、鸭、鱼、肉及其他菜肴一并做好,荤素尽有,装满家中大盆小缸——这些食物一般要吃到正月十五。节日期间,每天饮食皆有定俗,如“初一饺子,初二面,初三合子往家转(谐音赚)”,合子象征家族团圆美满。除正月初三外,初八、十八、初九、十九、二十九,即正月逢八、逢九的日子都吃合子,谓之“合子加八,越过越发”“合子加九,越过越有”。正月十一也吃合子,称为“合子拐弯儿”。天津商家将获利丰盈视为“合子利”,清人周宝善《津门竹枝词》就有“愿郎金岁丰财货,合子拐弯得利多”的诗句。

  红彤彤的色彩,是天津“年”文化空间营造的重要基调。包括对联、福字、窗花、吊钱儿、灯笼等家居饰物和街巷的环境布置,可谓红满天。家家还都把凡空着的锅盆等处,摆上干咸鱼或写有红色“福”“喜”字样的硬皮糕点,在祭祖、祭神的供品上插上红绒花,以取多福多喜、吉庆有余之意。还有小媳妇、女孩子等穿着的服饰也多是一色的“满堂红”,头上戴着红绒绢花。就连老太太,也会戴着“聚宝盆”、石榴花。天津妇女爱穿红的审美取向,源于福建湄洲妈祖信俗的影响。

  年俗中的礼仪

  充满亲和力与凝聚力

  津门年俗中必不可少的民俗事象就是拜年,也是促进情感交流的最佳方式。在家里,通常是腊月三十晚十二点一过,家中晚辈子孙依次给长辈行礼拜年,长辈给晚辈压岁钱,之后平辈间再互拜。从正月初一开始,只要没出正月,亲朋邻里间都相互拜年,互赠礼物,设宴款待。多以“过年好”“恭喜发财”等吉庆话互致问候,还有“过年过得好,没让老鼠咬”的问候打诨俗语。讲究的人家则携带雕刻精美的拜匣,装着大红“拜帖”(上印黑字“恭贺新禧”,下款落有“某某暨子某某敬贺”)走亲访友拜年。拜年密切了彼此的亲情或友情,充溢着和谐社会的温馨礼仪。

  此外,正月十五还有舅舅给外甥送灯的习俗。讲究送“鸭子”形的灯,取其谐音“押子”之意,护佑外甥平安。还有送金鱼灯、蒺藜灯等,寓意富裕有余、吉利。按旧时习俗“娘亲舅大”,在家庭中舅爷地位很高,如分家产等大事一般都请舅爷出面主持。舅舅与外甥之间这种独特的亲缘关系形成天津歇后语:“外甥打灯笼——照舅(谐音‘旧’)。”这里既有舅舅疼爱外甥,祝外甥长命百岁之意,也隐含着外甥为舅舅祈福之寓意。

  游艺娱乐,是过年不可或缺的重要活动。特别是过年的街市,有琳琅满目的玩具耍货,香飘四溢的各类小吃,造型别致的盏盏花灯,技艺高超的各色老会……合家出游,在年俗欢乐的互动中,享受温馨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此外,过年还有很多“妈妈例儿”,比如不许说不吉利的话,特别忌“没有了”“少了”“死了”“完了”之类语言。大年三十晚上不许扫地、倒水,怕把财气扫走、倒掉。若有瓷器之类物品摔碎,则要马上说“碎碎(岁岁)平安”以此驱走不祥。

  “年”,牵动着人们生活中的记忆和怀念,寄托着人们美好的希冀和愿景,也能让人暂且忽略生活的艰辛。它就像我们生命中的能量加油站,一次次点燃人们的激情,将生活打造得多姿多彩,有滋有味。时代发展了,人们生活富足了,信息传递和人际交流方式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就拿吃喝穿戴来说,现在平时吃的比过去过年吃的还好,穿戴也是随时添置,娱乐项目更是让人眼花缭乱。物质需求满足了,但“年”带来的精神慰藉和愉悦却是无可替代的。无论我们身在何地,时代发展到何时,春节年俗将相伴左右,难以淡忘。因为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年文化的享用者兼传承者。

热门推荐
03-01-wx.png

微信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