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工艺美术职业学院综合绘画系学生用画笔展现天津文物保护建筑的百年风华,用艺术方式生动诠释了“文物保护,从我做起”的理念。 记者 曹彤 摄
昨日,“让文物焕发新活力 绽放新光彩”2025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天津市主会场活动在安里甘艺术中心举办。此次活动由市文化和旅游局(市文物局)、和平区人民政府主办,天津博物馆、和平区文化和旅游局、市文物博物馆学会、安里甘艺术中心共同承办。
过去的一年,是全市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的奋进之年,文物普查扎实推进,文物保护利用取得新实效,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取得新的明显成效。活动伊始,我市开展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以下简称“四普”)以来的丰硕成果以视频的方式进行展示。普查过程中,文物工作人员秉持科学严谨的态度,用脚步丈量历史的厚度,以赤诚之心守护城市文脉,展现了出色的敬业精神与专业素养。截至2024年底,全市16个区外业复查全部完成,共复查“三普”文物2082处,复查率100%,国家文物局给予充分肯定。新发现文物类型涵盖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近现代史迹及代表性建筑等。2025年是普查攻坚之年,“四普”工作将结合落实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扎实做好新发现文物调查工作,做到“四个全覆盖”,为建设文化强市贡献更大力量。
在推进历史文化资源盘活工作上,市文化和旅游局积极响应市委、市政府“三新”“三量”工作部署,精准把握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规律,全力推动历史文化资源盘活工作落地见效。2025年6个历史文化资源盘活推介案例也在现场揭晓,法国公议局旧址、吉鸿昌旧居、原开滦矿务局大楼、天津市总工会第二工人疗养院旧址、奥匈帝国俱乐部旧址、黄海化学工业研究社旧址成功入选。这些承载着城市记忆的文物建筑,经过精心修缮后,通过保护活化创新模式,实现华丽转身,从静态的历史遗产蜕变为可感知、可参与的鲜活文化空间,为产业升级注入强劲动力,也让城市文脉绵延传承。
和平区拥有被誉为“世界建筑博览会”的五大道历史街区,不仅是建筑艺术的宝库,更承载着丰富的历史记忆,无数历史名人在此留下他们的足迹。活动中,82岁的张振东与8岁的卢怡玥作为天津市关工委红色故事宣讲团代表登台,以和平区文物建筑为生动教材,用感人至深的人文故事作为纽带,巧妙串联起城市记忆,带观众穿越时光长河,感受历史的温度与魅力。
同时,天津市第四批两大主题三条文物主题游径正式发布。“京津冀文化一脉”主题下的“抗战记忆”“紫塞雄关”线路,“建筑博览”主题下的“天津早期现代主义建筑”线路,将历史古迹的厚重底蕴、自然风光的灵秀之美、人文风情的独特韵味完美融合。游客循着这些游径,既能饱览厚重的文物古迹,更能收获别具一格的文化体验。
《天津和平五大道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于2025年1月顺利获国家文物局批复,并于3月正式公布。目前,各项任务和项目正稳步推进,在强化顶层设计、深化文物管理体制机制改革方面已初显成效。和平区人民法院、区文化和旅游局、区城市管理委、区司法局、区检察院、五大道街道办事处六方协同合作,签署协议,共同建立五大道文物保护府院联动机制,旨在以文物保护工作的全新局面,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美好生活赋能。
现场还开展了多项主题活动:天津大学和天津工艺美术职业学院的大学生代表宣读倡议书,表达了青年学子携手并肩,以法律为盾,以行动为剑,共同筑牢文物保护坚实防线的决心;为推进长城的系统性保护,举行《天津市石质长城研究性保护》出版签约仪式;京津冀古建音乐季天津分会场也于当日启动,标志着天津在学术研究与“艺术·古建”跨界融合领域迈出坚实步伐。最后,活动在天津音乐学院师生带来的精彩表演中落下帷幕。
此次活动以“保护、传承、活化、创新” 为主线,全方位、全景式展现了天津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显著成效。通过搭建多元丰富的场景,推动文物保护利用工作从“专业领域”走向“全民参与”。未来,我市将进一步健全文物保护传承体制机制,加强文物整体性、系统性保护,筑牢文物安全底线,加强传承利用,深化文物价值挖掘,推进考古研究阐释,加强科技创新引领,扩大优质文博产品和服务供给,让文物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绽放出更加璀璨夺目的光彩,奋力书写新时代天津文物保护事业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