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天津长芦汉沽盐场举行置场1100周年庆典。现场,凝聚千年智慧的新书《汉沽盐场1100年》、承载海盐文化历史荣光的“贡盐砖”等文创产品亮相,这不仅是对一个“中华老字号”与国家“001号”食用盐定点生产企业的致敬,更是一次面向未来的庄严启航。
庆典活动以歌舞表演开篇,用歌声传唱千年盐场的隽永故事;在《镲韵纷飞》的节目中,融入了滨海新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汉沽飞镲的技艺,艺术化再现了盐场的历史变迁;原创歌舞剧《盐》演绎了从“煮海为盐”到“智慧制盐”的变革。歌伴舞《芦花》将现场气氛推向高潮,勾勒出一幅传统与现代交融的动人画卷。
从公元925年后唐时期的芦台场(汉沽盐场前身)到今日的国家工业遗产,从“人拉肩扛”的原始劳作到“数字化工厂”的智慧赋能,汉沽盐场用一片洁白的晶体,书写了一部流淌不息的工业文明史诗。
时代跨越 从艰辛劳作到智能制造
这里的海盐因“肌理如玉、晶莹如雪”而获“芦台玉砂”之美誉,其本身已成为品位与文化的象征。
然而,荣耀的背后是“煮海人”的艰辛。新中国成立初期,黑白照片记录下传统建筑、高耸烟囱与“盐工三大愁”——收盐用抬筐、运盐用人力、轧池用实轴。那是一段用汗水书写的创业史。
改革开放推动了制盐机械化。上世纪八十年代,“集中化晒盐、深池和塑苫工艺相结合”的技术推广,打破了季节限制,实现全年生产,年产量提升至万吨,盐的形态也从粗犷颗粒变为精致细盐。
进入新世纪,随着精制盐自动化生产线落成,汉沽盐场步入数字化快车道。长芦汉盐文化旅游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李双伟介绍:“海水经晾晒形成高浓度饱和卤水,通过全智能化生产,车间每日可产出精制盐。”依托先进技术,如今汉沽盐场精制盐年产量30万吨,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文旅交融 工业遗产的华丽转身
当汉沽制盐传统技艺获评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当古老的盐田被列入第六批国家工业遗产目录,汉沽盐场开始思考如何让千年盐场在新时代焕发别样光彩。在这里,“七彩盐田”宛如大自然的调色板,成为引人入胜的景观。
以此为契机,盐场开启了盐业与文旅的融合发展之路。去年获评“国家4A级旅游景区”,便是对其成功转型的印证。新开放的占地4000平方米的“知盐学堂”成为游客了解盐业历史的第一站;盐田间的“沉浸式红色剧游”让游客化身“盐工”“盐警”,在互动中感悟历史;“芦花盐乐园”“萌宠乐园”“卡丁车体验区”更让游客流连忘返。
未来蓝图 多元发展的产业新篇
站在新起点,汉沽盐场展望的是一个更加广阔的未来。
在活动中,汉沽盐场董事长魏立营表示,他们聚焦于传统产业如何赋能、如何发展新的生产力,核心是盘活存量资源,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在传统产业基础上持续“做加法”。这份“加法”首先体现在产品的丰富上:除了传统的工业盐、食用盐,还开发了“贡盐砖”等多种文创与日化产品。其次,是对产业边界的突破:在传统制盐基础上,拓展现代化、自动化控制的水产养殖;同时开发新能源,并开发文旅活动,发挥文旅对产业的赋能作用。汉沽盐场总经理王勇也表示,盐场将以高质量发展为主线,以科技创新为根本动力,深入挖掘和弘扬千年盐业文化,致力于让这座千年盐场成为传承中华盐文化的新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