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古人对于时间的感悟各有千秋。6月20日,著名歌唱家雷佳携《时间的诗意——跨界融合诗词作品音乐会》来津,以艺术化的方式唱响了对时间的慨叹,这也是她连续三年登台天津音乐节。演出结束后,雷佳接受了本报记者的采访,分享了近年来她对传统文化深耕的全新思考与探索。
记者:这场跨界融合诗词作品的音乐会已筹备多年,您不仅是领衔演唱,也是策划人,策划初衷与传递的理念是什么?
雷佳:中国是一个诗词大国,从古人到今人都愿意用诗词表达自己的心情,而时间又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我特别喜欢艺术歌曲和古诗词,经常想可不可以结合古今视角,用新的编创方式让当代人感受到在历史长河中人们对时间的哲思。我现在是中国音乐学院教师,也希望通过师生同台演出,用室内乐结合民族乐器的方式,让更多的人能够从中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
记者:本场音乐会的主创团队由指挥家李心草、戏剧导演田沁鑫等组成,能谈下您与名家、名导的合作感受吗?
雷佳:我们是好朋友,有过多次合作,在艺术理念、创作思想上一直以来都比较默契,当我说出这个想法以后,得到了他们各方面的支持。这次合作同样非常默契,我们希望以多元化的方式呈现传统文化,能够在舞台上打破年龄界限和欣赏媒介角度差异。
记者:除了这场融合独唱、舞蹈、朗诵、室内乐和民族器乐等多种艺术形式的跨界音乐会,您在传统文化的深耕方面,还有计划做新的尝试吗?
雷佳:这场音乐会也是对传统文化的一次探索和致敬。我一直都在想用什么样的方式才能将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我们有这么多优秀的传统文化宝藏,怎么样让更多的人看到它,同时让它真正走进每个人特别是年轻观众心里。我在家里唱这些诗词艺术歌曲的时候,我的孩子就会觉得这首诗、那首诗很熟悉,有一种天然的亲近感,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方式,像在这场音乐会中,不但在音乐上有精致的表达,还融入了多媒体技术、借鉴了不同的审美方式,吸引更多人来感受它。今后,无论是在音乐会、歌剧中,还是在更多不同的舞台艺术呈现中,我都会尝试融入一些创新的表达方式。
记者:这次也是您第三次来参加天津音乐节,您对天津这座城市和天津的观众印象如何?
雷佳:天津的艺术氛围浓厚且非常注重传统文化。每次来天津演出,我都有些忐忑,因为天津观众在艺术欣赏方面要求高,但也非常热情,只要你是真诚在舞台上表演,他们会报以最热情的掌声。天津音乐节不仅为艺术家提供了一个包容性非常强的平台,能涵盖多种形式的音乐演出,也让观众获得了丰沛的艺术滋养,是双赢的好事情。
记者:天津音乐学院院长王宏伟曾说和您是歌剧舞台上的“老搭档”, 天津音乐学院又是这次天津音乐节的主办方之一,他是否向您发出了更多的合作邀请?
雷佳:这场音乐会就是他邀请我来天津演出的,去年年底我们开始演出时,他第一场就去观演,邀请我来参加天津音乐节。他是我成长路上的好大哥,经常会向我发出邀请,不仅是音乐会,还有歌剧,因为我们是“老搭档”。我很高兴能够参与天津的文化艺术活动,也希望有更多的机会,共赴美好的艺术之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