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要选出天津的“代表符号”,煎饼馃子一定名列前茅——日前,在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上,天津首款非遗主题手游《九河天工之煎饼和馃子》正式发布。记者在发布现场看到的游戏核心玩法演示中,这款非遗经营类叙事游戏,充满天津韵味的人物形象、极具市井气息的音效、地道的天津方言对话,以及融合天津传统音乐元素的配乐,瞬间将观众带入津味十足的非遗世界。值得一提的是,游戏打造“明盲互动”生态社区,通过技术手段为视障用户提供无障碍游戏体验。
满满天津味
数项非遗破圈融合
当游戏首发——尤其是开发该款游戏的心智互动(天津)科技公司项目负责人向在场观众与线上粉丝详细介绍游戏玩法与人物设定时,游戏中充满市井气息的音效、地道的天津方言对话,立刻让天津出版传媒集团展位成为展厅里的焦点,不断有人群围上观看。
现场视频里的大街小巷,热闹的字号买卖与川流不息的人群,以及一些街头摔跤、把式卖艺的细节,生动展现了天津风情。
游戏以天津作为故事主舞台,玩家将化身非遗传承人,穿梭于高度仿真的近代天津场景之中。从亲手制作杨柳青木版年画,到精心雕琢泥人张彩塑,玩家能够沉浸式体验多项天津非遗技艺。随着任务不断完成,角色逐步升级,最终实现从新手到非遗宗师的华丽蜕变。
关于人物,更是天津非遗元素满满。其中,融合了多项非遗项目。以主角“煎饼”“馃子”为例,两个人物整体四肢都是毛猴特征,男主角“煎饼”的武生巾灵感来源于戏曲武生造型,杨柳青年画《莲年有余》中的三尾鲤鱼形象用在了帽子、定制化布袋上,年画人物中常常用到的传统回字纹也用在袖口的装饰上。女主角“馃子”也将杨柳青年画中的荷花饰品、老美华布鞋用于装饰。据悉,游戏中有200多个NPC角色的不断解锁和突破,都集合了天津元素甚至原型人物。
通过现场演示,记者看到游戏场景也还原了天津味道,比如设置的“仓库”,就是一包包传统小八件的点心;“杨柳青研制屋”“杨柳青雕版工坊”,将非遗技艺的“勾、刻、印、绘、裱”融入其中,再现“一色一世界”的千年颜料秘技与“刻版七十二道”的古法绝技;“泥人张彩塑坊”里,则是在拳风起落间,黄泥渐成灵韵坯,再现“三分塑、七分彩”的非遗绝活……
明盲互动体验
30种语言版本“出海”
“玩家将扮演天津非遗传承人,在有声有色的近代天津场景中,沉浸式体验包含杨柳青木版年画、泥人张彩塑等非遗技艺的交互性、数字化传承玩法。”活动现场,天津出版传媒集团党委委员、天津人民出版社社长刘锦泉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介绍,“游戏独创了‘动态传承系统’,玩家的决策将影响技艺的演化方向,形成千人千面的文化传承图景。”
游戏开发方心智互动(天津)科技公司董事长杨军透露,《九河天工之煎饼和馃子》秉持“明盲共融,文化无界”的核心理念,旨在用游戏打破非遗传承的时空限制。
刘锦泉解释,该项目关注视障群体的切实需求,通过技术手段为视障用户提供无障碍游戏体验,“明盲互动弥合了我们在数字传播和交融上的鸿沟,进一步担当起国有出版文化企业的社会责任和价值,助力无障碍文化服务事业的发展。”
记者从现场了解到,团队计划对天津全市非遗资源进行数字化整合,着力打造“一区一非遗”的匠人版图,让玩家能够深度体验不同非遗传承人的精彩人生故事。此外,该游戏还规划推出30种语言版本,积极向海外输出,覆盖100余个国家,让世界领略天津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
刘锦泉告诉记者,天津人民出版社主动求变、大胆创新,精心策划推出这款移动游戏,希望凭借该游戏以数字技术活化非遗,以当代年轻受众喜爱的游戏模式,构建“游戏+教育+文旅”三维生态,在潜移默化中推动文化传承,“后续,项目团队还会以线上线下融合体验为载体,利用手办周边、盲盒等潮流业态,打造具有非遗文化辨识度的特色IP,为文旅产业注入情感共鸣与商业活力。”
融入生活
聚焦数字化转型
当天发布会现场,天津泥人张彩塑工作室创作部主任夏青分享了泥人张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的探索实践、面临的挑战以及潜藏的发展机遇,再次强调非遗数字化转型的紧迫性,以及游戏在非遗数字化转型中的重要载体作用。
中国传媒大学动画与数字艺术学院副教授李萌从学术角度剖析,指出非遗与游戏的融合本质上是“文化叙事的交互化转型”,并阐述了通过符号转译、实践验证、艺术解构等方式,助力非遗以年轻化姿态“破圈”,同时为游戏赋予深厚文化内涵。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学术研究部主任孟晓雪则聚焦非遗产业化发展,强调在推动非遗融入当代数字生活时,需在保护与产业化、商业化之间精准找到平衡点,确保非遗原真性与创新转化并行。
刘锦泉告诉记者,该款游戏的发布,不仅是天津人民出版社在促进非遗数字化、产业化转型上的探索,“更是我们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具体实践,通过这一项目,进一步开拓了数字技术与传统文化双向赋能的新路径。”
同时,他也从版权角度提到,版权是推动文化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宝贵资源和要素,该游戏项目将充分发挥版权的关键作用,依托天津独特而丰富的非遗资源,进一步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