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年味儿,叫非遗

发布时间:2025-01-22     文章来源:天津日报

凌晨三点半,大多数人还在梦乡,武清区“河西务立仁斋炸糕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王学仁已经忙开了,和面、熬豆馅、包制、下锅炸……传承百年的技艺造就了美食,也成为引客的招牌。临近春节,来买炸糕的人越来越多,一些准备返乡的人把炸糕当作特产拎回家。

  小小的炸糕,使百年非遗技艺变得生动具体,也透着十足的年味儿。近几年,总有人感慨,年味儿淡了。究竟什么才是年味儿?有人说,是除夕餐桌上的饺子,是满满一筐的砂糖橘,是剪纸、绒花、年画里的“红火味儿”……

  大家虽然嘴上念叨着“年味儿淡了”,可庆祝新春的方式,却在不断翻新。取材于潮汕英歌舞时迁耍蛇经典片段,杨柳青木版年画推出了俏皮可爱的蛇年生肖年画《小时迁与黑白蛇》。春联也越来越有个性:“身体棒棒”“钱包胖胖”“泼天富贵”“蛇我其谁”……内容创新的同时,款式也在升级,粘贴便捷、小巧精致的春联冰箱贴大受欢迎。

  年味儿中有非遗的影子,非遗也成就了更多年味儿。去年12月,“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成功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我们将迎来第一个“非遗春节”。用非遗的视角寻找年味儿,你会发现,汉沽飞镲精彩灵动、打铁花流光溢彩、独流焖鱼鲜香味美、剪纸图案栩栩如生……多彩的非遗技艺,本就是年味儿的一部分,也使年味儿更有内涵,充满烟火气。正如一位民俗学家所说,春节是拥有最多传承人的非遗项目,每个人都是春节各种习俗和活动的参与者、体验者、传承者、创造者。也正源于新年里人们的种种期盼和祝福,让非遗承载了更深厚的情感与文化。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在年味儿里找到了连接点,非遗也因此获得了创新的动力和代代传承的生命力。

  我们的春节,世界的非遗。春节蕴含着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和平、和睦、和谐的价值追求,既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据不完全统计,近二十个国家将春节作为法定节假日,全球约五分之一的人口以不同形式庆祝农历新年。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一个个关于春节、关于非遗、关于文化的新故事正在被书写。

热门推荐
03-01-wx.png

微信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