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组在北疆博物院拍摄
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影视剧纪录片中心和天津市委宣传部联合推出的纪录片《探秘北疆博物院》,将于今日至9日,每日19:22在央视纪录频道(CCTV-9)播出。纪录片以“博物馆志”的形式,讲述一百年前北疆博物院肇始的故事,也将引发人们对当代博物馆发展方向的探讨。
重返百年前科考现场
1914年,法国博物学家桑志华抵达天津,开始了长达25年的科考行程,并以天津为大本营创立黄河白河博物馆,即今天的北疆博物院。这也是国内唯一一家原址、原建筑、原藏品、原展柜、原历史文献保存至今的博物馆。如今更是成为天津五大道的“网红打卡地”。
在去年天津自然博物馆(北疆博物院)创建110周年国际研讨会开幕式上,《探秘北疆博物院》先导片先行发布。当时,制片人张越佳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纪录片将以电影化的质感和细腻的叙事,讲述北疆博物院的动人故事。
《探秘北疆博物院》分为《远行》《筑基》《证骨》《唤醒》四集,拍摄历时两年,行程跨越亚欧,通过真实历史影像与人文叙事相结合,向早期科学考察的先驱者表达了敬意。拍摄该片也经历着一次“科考式”的拍摄,在两年的时间里,剧组行程跨越亚欧,积累了大量的一手素材。其中包括桑志华故乡——里尔罗别镇的珍贵影像资料,以及归葬地的实景拍摄;也包括北疆博物院的藏品、科研、保护、宣传工作的各个方面。
此外,剧组重返桑志华科考现场,深入甘肃庆阳、内蒙古萨拉乌苏、河北泥河湾、山西榆社等化石出土地,克服艰苦自然环境的限制,承受低温、风雪的侵袭,用脚步丈量前人的脚步。
“文物活化”的创新尝试
“《探秘北疆博物院》在央视这一国家级平台开播,对于北疆博物院有着重要意义。”天津自然博物馆馆长李力昨日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这有助于北疆博物院这一地方性文化地标推向全国观众视野,提升博物院的社会影响力,带动文旅生态,也将带来更多文物保护、数字化建设和国际交流的机会。”李力认为,这部“博物馆志”式的纪录片以动态影像打破静态展陈的局限,还将首次系统披露某些未公开史料和研究成果,将北疆博物院厚重的自然科学与人文积淀转化为生动故事,这种“文物活化”的创新尝试,架起了学术研究与大众认知的桥梁。
纪录片展现了北疆博物院的诸多宝藏,比如中国境内首件有明确地层记录的人类化石和旧石器,不仅见证了我国古生物学、古人类学和考古学的重要时刻,更以实物载体诉说着科学先驱们筚路蓝缕的探索历程。李力希望观众在凝视这些穿越百万年的文明印记时,不仅能触摸到中国近代科学发展的源头活水,更能深刻体悟到开拓创新的科学精神内核。
李力表示:“一部纪录片,也能引发关于博物馆发展的诸多思考,这也是新时代背景下对北疆博物院百年传承的当代叩问。希望通过纪录片的传播,唤起大家对博物馆现代化转型的思考,共同探索文化遗产永续传承的可行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