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一三五上午,泥塑爱好者魏哲光都会前往位于大直沽的逯彤泥彩塑工作室,练习泥塑技法、跟师兄弟交流创作感受。她的老师——81岁的泥彩塑大师逯彤也会如约而至,指导学生的同时,继续自己的创作。在逯彤65年的泥塑人生中,“创新”始终是不变的追求。日前,记者走进工作室,与逯彤开启了一场有关泥与时光的对话。
泥塑世界里的匠心坚守
逯彤泥彩塑工作室陈列着四十多组、超百件栩栩如生的人物泥塑作品,展示着他的超凡技艺。“这些作品是我创作生涯中的一部分,创作时间横跨几十年。”逯彤说。
1960年2月,逯彤进入泥人张彩塑工作室学习。凭借不断钻研,他逐渐成长为“泥人张”外姓传承人中的杰出代表。退休后,逯彤并未停歇,创办工作室继续传承泥彩塑艺术。他的代表作《山里人》《春江花月夜》《红楼梦彩塑》《八仙过海》《过大年》等,不仅在国内享有盛誉,更斩获多项国际大奖,被国内外美术馆、博物馆收藏。
“我与泥为伴六十余载。揉泥、塑形、开脸,每一步都承载着我对这门艺术的热爱。”逯彤感慨道。
工作室的操作台上,几个已见雏形的泥塑作品在等待进一步的蜕变。“我每周来三天,一边创作,一边指导学生。我的学生里有景育民、陈毅谦这样的专业人士,也有普通泥塑爱好者。他们喜爱泥塑艺术,渴望学习,我就从基础开始免费教。”逯彤说。
不断创新的传承之路
创新是逯彤在指导学生创作时常提的一个词。他说:“我这一路走来,在创作上始终对自己有个要求,就是不重复。我也要求学生在题材、表现形式上多创新。”
不久前举行的京津冀泥彩塑精品展上,逯彤和弟子田树豹创作的展现天津地域特色的作品《津沽宝辇会》备受瞩目。该组作品创新艺术表现形式,通过泥彩塑+木工榫卯工艺,再现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葛沽宝辇会的盛景。
逯彤说:“《津沽宝辇会》这组作品有创新,区别于传统‘泥人张’风格。田树豹精通‘田氏传统木匠技艺’,同时也跟我学习泥彩塑。我们巧妙结合两种技艺,实现了表现形式上的创新。”
逯彤直言,创新精神源自他的恩师张铭。逯彤是泥人张彩塑工作室建立后从社会招收的首批学员,师从泥人张第四代传人张铭。在他的悉心指导下,逯彤的技艺突飞猛进。“‘泥人张’的创作不是关门造像。我的老师张铭特别提倡创作上要标新立异。我们那时常会下到工厂、矿山、农村体验生活,丰富创作素材。那个时期‘泥人张彩塑工作室’创作了一大批现代题材的作品,受到群众喜爱。”
受老师影响,逯彤在创作上一直不拘泥于传统。题材上,他把历史典故、神话传说与市井生活融入创作,还借助瓷片、木材、金属等材料让作品更加贴近生活。不断推陈出新的创作,推动了泥彩塑技艺的发展。“艺术唯有在碰撞中才能绽放新生。从早期的《山里人》到《红楼梦彩塑》,再到后来与天津有关的《津沽宝辇会》以及展现军粮城百姓生活场景的《故城》,我不断探寻新的创作灵感。我常跟学生说,泥塑不仅是技艺的传承,更是生活的表达。唯有深入生活,挖掘真情实感,艺术作品才能直抵人心。”逯彤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