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晋蒙民歌之旅”走进天津 十万人次云端共赏
用天津方言唱一首天津民歌

发布时间:2025-05-14     文章来源:今晚报



“一网金,二网银,三网打个聚宝盆,四网打个铜罗群,五网拉个蚶螺满,六网虾蟹满仓盛,网网船只都不空哟……”三位来自汉沽蔡家堡的渔民一边奋力“收网”,一边唱出原始的渔家号子,台下的观众无不被这快乐而充满活力的天津民歌所吸引。

在昨日于天津图书馆举行的“别样的阅读·京津冀晋蒙民歌之旅”天津民歌阅读推广活动上,观众兴致满满地赏析、阅读、探寻天津民歌。活动导赏人,著名男高音歌唱家赵振岭表示,有资料统计,近年来北方民歌的普及率下降37%,“如何保护民歌?我想应该从保护天津方言开始,抢救天津民歌、唱响天津民歌!”

“没想到天津有这么美的民歌”

由首都图书馆发起并联合天津图书馆、河北省图书馆、山西省图书馆和内蒙古图书馆共同主办的“别样的阅读·京津冀晋蒙民歌之旅”第二站——“沧海有龙吟·天津民歌赏读会”,通过导赏人的介绍,来自蔡家堡村村民及专业音乐人的表演,将天津民歌的旋律唱响于图书馆大厅,串联起华北大地悠久的人文脉络。活动吸引了近200位读者参与,超10万人次云端共赏。

活动现场,观众一起欣赏了多首天津民歌,不少观众都表示大饱耳福,“没想到咱们天津不仅有很多歌唱家,还有这么美的民歌!”

《十朵花》

(天津话民歌)

“说了一个一,道了一个一,什么样子开花在水里?”“荷花开花在水里嘛一二呀二呦。”男女声对唱,一问一答,巧妙地用天津话设置了一系列的悬念,引人入胜。

《捯网号子》

(汉沽渔歌)

汉沽80岁的渔民赵加岺,携刘翠祥、刘翠波兄弟带来渔家民歌,每一声号子都如同一阵阵浪潮,仿佛将听众带到渤海波涛汹涌之中,让人感受到渔民们在大海上劳作时的艰辛与豪迈。但他们表示,渔民的号子唱的是船上的风景,其实更多是大家休闲时光的旋律。

《新年喜歌》

(武清民歌)

喜庆的旋律洋溢着天津人的热情,欢快的节奏中满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天津这座城市独有的魅力。

《背笆篓》

(蓟州民歌)

背着笆篓行走在天津的街巷,悠扬的歌声里是往昔生活的写照,勾勒出一幅充满生活气息的画面。

《茉莉花》

(塘沽民歌)

天津版本的《茉莉花》带着独特的韵味,有江南的柔情与温婉,也有天津人的爽利和活泼。

沧海龙吟 天津有600多首民歌

从王毓宝的天津时调,到于淑珍唱响的《画扇面》《放风筝》,从蓟州山林到渤海之滨,天津人在数百年的生活劳作中,将对生活的感悟汇成音符,写成民歌。2004年出版的《中国民间歌曲集成:天津卷》共收录天津民歌609首。

男高音歌唱家,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研究会副会长赵振岭是土生土长的天津人,他表示,天津民歌的历史可追溯至明初的“燕王扫北”,“当时大量苏北、安徽军人定居天津,其语言逐渐成为当地强势方言,形成被北京话、静海话等包围的“方言孤岛”。这种语言特性为天津民歌注入了独特的音韵色彩。”

数百年前,淮军带来的安徽凤阳花鼓、昆曲等表演形式,与天津本地民俗结合,成为街头卖艺、茶馆演出的重要内容,奠定了天津民歌的早期形态。码头上扛夫、盐工的劳动号子,茶馆中艺人的卖唱声,交织成市井生活的旋律。天津人幽默开朗的性情,与曲艺文化相得益彰。街头巷尾的即兴表演、茶馆中的互动喝彩,使民歌内容充满生活气息与诙谐色彩。赵振岭说:“这种‘码头文化’催生了天津作为‘北方曲艺大码头’的地位,吸引各地艺人扎根,最终形成曲艺与民歌共生共荣的生态。”

山海之歌 从市井向专业跨越

天津民歌以小调、劳动号子及山歌为主流,来自江南、河北、皖北等地的歌谣经数百年演化,形成本土化风格。赵振岭介绍,天津时调的创始人王毓宝,就是继承发扬天津民歌的重要艺术家,“天津的民歌造就了天津时调等曲艺形式。天津时调的曲调融合了《靠山调》《悲秋》《鸳鸯调》等地方小调,兼具悲怆与婉转的风格。王毓宝老师提炼了民歌旋律,将街头小调升华为舞台艺术,标志着天津民歌从市井传唱向专业曲艺的跨越。”

著名歌唱艺术家于淑珍老师对天津民歌的传承发展有着重要贡献。她演唱的《放风筝》《绣荷包》《画扇面》等作品,既保留传统小调的叙事性,又融入现代声乐技巧,让民间小调以歌曲艺术的形式广泛流传,也成为天津城市记忆的鲜活记录。

赵振岭介绍,广义上的天津民歌还有很多,比如《莲花落》《茉莉花》《妈妈娘你好糊涂》,从题材到内容,涵盖不同,呈现着多元面貌,折射出天津“九河下梢”的文化包容性。

传承保护 方言是民歌的DNA

通过此次活动,主办方希望更多观众走进图书馆,踏上一场“歌中的天津”文化之旅,让民歌成为读懂这座城市的另一种语言。如何将天津民歌传承下去,如何让更多人唱起天津民歌?赵振岭提出了保护天津方言的重要性。

“方言是民歌的DNA,随着现在普通话的普及,不少年青一代逐渐不会说天津话了。”赵振岭说,“如果孩子们说不好家乡话,就不会理解用方言演唱的民歌。我们可以用天津话交流,再通过民歌的传唱加深对方言的感知。民歌不应该摆在博物馆里和故纸堆里,它要活在人们的语言和歌声里。”

对于天津民歌在学生中的推广,赵振岭说:“唐诗宋词能通过学校让学生接触和学习,民歌缺少这样的机会,与其停留在简单的欣赏,不如让民歌走进课堂,让学生真正唱起天津民歌。”

而对于天津民歌的搜集和打捞,赵振岭表示:“比如京剧通过‘音配像’工程保存了大量传统剧目,民歌也需要类似的系统性保护。天津民歌的曲调、方言唱词都需要逐一记录,用现代技术激活纸质的谱面,让每一首民歌都生动起来,将它们留给后人。”

热门推荐
03-01-wx.png

微信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