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古文化街的“老玩意儿”

发布时间:2025-03-25     文章来源:今晚报

古文化街糖画摊位前人头攒动。摄/高莹辉

天津的古文化街是全国享有盛名的历史街区,这里古建栉比,商贾云集,节假日人潮涌动。在这儿,人们不仅可以品尝到独特的“天津味道”,更为独树一帜的津门传统工艺品所折服。堪称一绝的泥人张彩塑、杨柳青年画、风筝魏风筝、刻砖刘的砖雕等聚集于此,各具风采。

  今天的古文化街以旧时宫北大街和宫南大街组成,两街在天后宫前对接。早年,这条街上的刘海风葫芦、玉丰泰绒绢花、华锦城的彩灯等无不展现了津人高超的技艺,真真切切地彰显了天津民俗及社会风尚和历史传承,至今让人津津乐道,难以忘怀。津人樊彬《津门小令》有云:“津门好,巧匠艺偏高。”“剪碎羊皮糊老虎,细穿马尾叫蛤蟆,竹马纸乌纱。”注:“天后宫及各庙会皆卖耍货、戏具。”又云:“味正烟夸熏茉莉,声高戏学抖壶卢,街市任欢呼。”注:“鼻烟有‘茉莉熏’名。秋冬市人卖抖壶卢,其声翁翁。又以绳放于地,名闷壶卢。”

  修竹斋的风葫芦

  当年在天后宫张仙阁那里有家专门经营空竹的店铺,名为“修竹斋”,其“刘海风葫芦”最受津人青睐。

  空竹,俗称风葫芦,天津人称之为闷葫芦。天津人爱抖空竹,每逢农历腊月到次年二月,抖空竹时发出的悦耳嗡嗡声,在大街小巷此起彼伏,不绝于耳,使年味儿格外浓郁。天津擅制空竹的艺人很多,以屈记修竹斋的“刘海”空竹最负盛名。

  “刘海风葫芦”的创始人屈文台,生于清咸丰七年(1857),武清县(今天津市武清区)人,从13岁起即娴于此道。民国初年移居天津市区后,在邻近天后宫处开设了“修竹斋”风葫芦店。他采用我国民间传说《刘海戏金蟾》的图像作为商标,以檀木为轴,风轮外围刻槽,用苎麻鱼鳔缠绕,“声眼”位置安排准确,内部竹哨深浅合度,声音响亮。风葫芦分为“单轴”和“双轴”两种。单轴的由3响到28响,双轴的由6响到38响,响越多,声音就越高、越好听。

  “刘海风葫芦”用料考究,主材是新毛竹和洁白的柳木;做工精细,抖起来发声洪亮,经摔耐碰。后来,杂技推出了抖空竹节目,许多杂技团也使用天津修竹斋为他们特制的“刘海”空竹。

  玉丰泰的绒绢花

  天后宫南东面把角的地方原是经营绒绢花的商号,名为“玉丰泰”。绒绢花,即用丝绒或绢制作的花鸟工艺品。它的产生和发展,与天津的民俗生活密切相关。清末民国时期,天津妇女盛行佩戴绒绢花。逢端午节、中秋节,尤其是春节,女性无论老幼都要戴绒绢花,以示喜庆。此间,天津的街头巷尾,到处都能看到卖绒绢花的艺人,最集中的是东门外天后宫一带。商贩们拿着的草把子上面,插满了各种各样精心制作的绒绢花,让买主挑选。旧时,妇女戴绒绢花,不仅仅是在节日期间,逢家中有个红(婚)白(丧)喜事(80岁以上的老人去世,且正常死亡,称之为“老喜丧” ),全家妇女都要戴红绒花。绒绢花的种类很多,主要有花卉、聚宝盆、小动物、喜字等,多用红色丝绒制作,也有用粉、紫等色的绢或纱制成。

  清末,天津绒绢花以武清县(今天津市武清区)最为盛产,这里制花高手云集,其中以“花儿刘”“花儿王”等名气最大。当时清宫内用花量很大,许多武清绒绢花艺人纷纷到北京开办花庄,一展才华,其产品备受青睐,当时又有“京花”之称。王家还开创纸拉花和纸折灯的制作,并发展到上海,广得赞誉。光绪三十一年(1905),武清的制花艺人卢玉山等人合伙在天后宫开设了三义厚绒绢花作坊,后更名为玉丰泰京花铺,其制作的绒绢花畅销不衰。玉丰泰绒绢花在演艺界也享有盛名,许多演员的“头面”也慕名请他们制作。玉丰泰逐渐成为天津绒绢花标志性的名牌老字号。

  华锦城的彩灯

  彩灯作为中国古老的民间手工艺术,是天津百姓过灯节不可或缺的观赏器物。天津灯彩起源于清末之前,《津门杂记》记载,灯节期间,天津通街张灯结彩,燃放花炬,遍地歌舞。天津灯彩的题材涉及人文地理、趣闻典故、民间传说、民族风情等内容。包括鱼灯、龙灯、书卷灯、楼船灯、荷花灯、组合灯、大型花灯等品种。天津灯彩注重造型设计,突出典雅高贵,强调工艺质量,制作精细美观。

  据称天津的“灯彩”源自宫廷中使用或玩赏的灯,后传至民间,天津人多用其装饰宅院。早期的宫灯用金属制成,后来改用竹条、木条等材料做骨架,外用绢纱、玻璃等做灯罩,上面绘有各种图案,无论是用材,还是外观的造型和绘制都十分考究。清末民初,坐落在天津宫南大街和宫北大街(今古文化街)的“华锦城”,就是一家专门制作和出售宫灯的商店。其宫灯、纱灯造型典雅,做工精细,很有特色。流传在民间的彩灯,题材丰富,有鸭子灯、鱼灯、龙灯、书卷灯、楼船灯等,造型生动活泼,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近代脱颖而出的王继昌,人称“灯笼王”,其外祖父和父亲王玉树都是有名的扎灯巧匠。王继昌制作的灯笼精细美观,题材多是仿生动物,如鸡、鸭、鱼、兔、象、虎等,造型生动、活泼,惹人喜爱。不仅平民百姓争相购买,许多商号、店铺也都找他定制各种造型的灯笼,用以装饰门脸儿。“灯笼王”已有第四代传人。

  蔡氏贡掸

  旧时,掸子是家家户户须臾不离手的器具。讲究一些的大户人家,中堂摆上一双胆瓶,里面插一把掸子,寓意“平(瓶)安吉(鸡)祥”。平民百姓姑娘出嫁时,也要陪送两把掸子,以示给姑娘壮胆儿,纳福呈祥。掸子虽是生活用品,但若精工细作,也属高档工艺品了。天津古文化街的“蔡氏贡掸”源于清朝末年。当时,北京黄村有一位叫蔡锡九的人,因扎一手好鸡毛掸子而远近驰名。消息很快传至宫中,诸多官宦大臣闻名纷纷前来定制蔡家的掸子。光绪十年(1884),慈禧太后过50岁寿辰,传令指定蔡家为其扎制99把贡掸以贺大寿,从此蔡氏掸子一跃成为皇家贡品,享有“贡掸”之誉。蔡氏第二代传人蔡梦岭接替父亲的职业后,一心钻研制掸工艺,为扎制一把极品掸子,竟选用成千上万片全国各地搜集来的上好羽翎精工细作。当时,一把极品贡掸竟可卖到五六百两白银。第三代制掸人蔡文彤生于光绪二十九年(1903),此时清朝政府日渐衰落,军阀连年混战,为躲避战乱,全家人从京城迁往天津。天津和全国一样,政局亦不稳定,人们根本没心思买掸子,再加上铁路运输不畅,原材料的采集供应无法保证,生意冷寂。好在天津是达官要人、文人墨客避难寓居之所,梨园艺人谋生之乡。曹锟、吴佩孚、著名书法家华世奎、戏曲名家马连良等都曾住在天津,他们都专门派人定制过蔡氏贡掸。

  津派剪纸

  有清一代,天津作为大商埠,买卖求发达,生活求吉利,过年求红火,应景的装饰最为讲究。剪纸,这种美化生活环境、寄托美好愿望的艺术由此而生。

  产生并流传于民间的天津剪纸、刻纸,尽管工艺简单,但在精美细粗方面也有程度上的差异。随着天津城市化进程深入和北洋新政实施、免税法的一系列措施使国货及手工制品得到扶植,外地手工艺人涌入津门,制作、出售天津人喜爱的各种各样的剪纸,遂丰富和提高了天津民间工艺剪纸的内容和水平。宣统年间,在天津出现了义和斋等专门从事剪纸生产、销售的店铺。

  当时天津的剪纸、刻纸,以进宝斋的王进福的作品较为细致。王进福的进宝斋主要创作和生产绣花样子,年节时也刻些窗花和吊钱儿出售。王进福培养了许多徒弟,尤以李仓和伊德元最为出名。师徒三人各有所长,王进福、伊德元以刻花卉草虫见长,李仓以刻山水人物出名。

  天津剪纸艺术风格、制作方法均有独到之处,别具一格。它既不同于江南剪纸那种纤细秀丽的精细刻剪,也有别于北方其他地方剪纸的淳朴豪放、粗犷有力。天津剪纸较偏重于写实,人物比例匀称,线、面的衔接过渡比较柔和,没有十分强烈的幅度变化,并借鉴和吸收了年画、瓷器、木雕等艺术门类中的图案设计方法,注意外形刻画,中间多不采用大面积空间,在图案中成单独模式,以求得到丰富饱满的效果。

  糖塑和泥塑

  糖塑、糖画等虽说可吃可玩,其实也属于工艺品范畴。从事糖塑、糖画的艺人往往在天后宫附近设小摊位,当场制作。制作泥塑的有固定的店面,称为“泥塑馆”,也位于天后宫不远处。

  糖塑,天津人称为“吹糖人”。“吹糖人”据说宋代就有,时称“戏剧糖果”。糖人儿的原料多为麦芽糖和蜂蜜,将其制成糖稀,置于小炉上的小铁锅内,用微火温着,使糖稀总保持一定的软度,有人来买,艺人先将两手蘸上一些淀粉,再从锅中揪出一块儿糖稀,一头儿放于唇部吹气,另一头用手借助吹气边抻边捏,在不等糖稀风化定型之前,按想象的造型迅速吹好定型,底部插一苇棍儿,一件糖人儿就制成了。糖人儿的传统造型有“大公鸡吃米”“小老鼠偷油”“葫芦”等。

  糖画是在石板上用糖浆画出来的。待凉了定型后,用糖稀在糖人身上点上两个点,把竹签贴上,一幅糖画就算完成了。

  泥塑馆也被天津人称作“娃娃店”,塑造的民间泥娃娃,造型朴实,色彩绚丽。泥娃娃既可当摆设,又能哄孩子玩儿,深受人们喜爱。

热门推荐
03-01-wx.png

微信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