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名单公布
天津16位传承人入选“国家级”

发布时间:2025-03-18     文章来源:今晚报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图片由天津市曲艺团提供

图片来自《非遗里的中国》天津篇

昨日,文化和旅游部公布了第六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名单(942人),天津共有16位传承人入选,所覆盖的非遗项目包括津门法鼓、相声、单弦牌子曲、面人(天津面塑)、葫芦制作技艺、妈祖祭典(葛沽宝辇会)等。

  文化和旅游部《关于公布第六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的通知》显示,此次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认定工作经推荐申报、材料复核、专家初评、社会公示、评审委员会审议等程序最终确定。通知希望传承人发挥模范带头作用,积极开展传承活动,培养后继人才,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作出更大贡献。通知还提及,各单位要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规定,鼓励和支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开展传承传播活动,切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持续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对话传承人

  在第六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名单公布后,记者第一时间联系到三位天津代表性传承人,他们表示,将在各自领域继续进取,让优秀传统文化能够薪火相传,绽放更多光彩。

  第六批国家级

  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天津)

  【传统音乐】

  天津市北辰区 刘玉新 男 津门法鼓

  (刘园祥音法鼓)

  天津市河西区 吴强 男 津门法鼓

  (杨家庄永音法鼓)

  【传统戏剧】

  天津河北梆子剧院 陈春 女 河北梆子

  天津市 石晓亮 男 京剧

  【曲艺】

  天津市 常宝丰 男 相声

  天津市 刘秀梅 女 单弦牌子曲

  (含岔曲)

  【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

  天津市东丽区 高铁静 男 无极拳

  天津市静海区 杨文祥 男 登杆

  (大六分村登杆)

  天津市武清区 王文壮 男 飞叉

  (永良飞叉)

  【传统美术】

  天津市河西区 王玓 女 面人

  (天津面塑)

  【传统技艺】

  天津市河东区 张华 男

  剧装戏具制作技艺

  (戏剧靴子制作技艺)

  天津市 万群 女 装裱修复技艺

  (天津古籍修复技艺)

  天津市宝坻区 赵伟 男

  葫芦制作技艺

  (天津葫芦制作技艺)

  【传统医药】

  天津市南开区 王金贵 男 中医诊疗法

  (津沽脏腑推拿)

  天津市红桥区 马祥海 男

  中医传统制剂方法

  (宏仁堂紫雪散传统制作技艺)

  【民俗】

  天津市津南区 李庆祥 男 妈祖祭典

  (葛沽宝辇会)

  陈春 河北梆子代表性传承人

  戏比天大 探索不停

  天津河北梆子剧院著名表演艺术家陈春,是天津市首届“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代表作有《辕门斩子》《太白醉写》《南北合》《赵氏孤儿》《苏武牧羊》。

  作为天津首位获得“梅花奖”的河北梆子演员,陈春的唱功精到,高腔时声遏行云,低腔时字清音实,具有很强的穿透力和感染力。特别是在新编和改编的优秀传统剧目创作、排练、演出、实践之中,她借鉴其它剧种流派的艺术特点,融会贯通、继承发展、充实、融入王派艺术,拓宽自己的戏路。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陈春首先提及的是恩师王玉罄先生:“我常常感怀,遇上老师是我一生的荣幸,是老师从任丘把我推荐到了天津河北梆子剧院,给我创造了施展艺术才华的广阔舞台。尽管我已经有40多年的学习和实践,但还是深感自己艺术不精到,没有触摸到先生的艺术修养。”

  老一辈艺术家的提携与呵护,戏迷的支持和厚爱,都让陈春受益匪浅,一步步向着新的艺术目标前行。说到传承和发展好河北梆子这一国家级非遗项目,陈春告诉记者,自己已经有十几位王派弟子:“接过前辈大师的接力棒,继承发展是我们肩上的责任。在排练演出之余,我会挤时间给徒弟们上课,带徒弟到南开大学等学校,做好‘河北梆子传统文化进校园’的戏曲普及工作。”

  陈春欣慰地说:“如今我的徒弟陈亭、段雪菲、刘维维已经成长为剧院的青年骨干力量,在各种比赛演出中崭露头角,获得了不少奖项,看到徒弟们不断地进步和成长。恩师‘戏比天大’的精神,永远鼓舞我去探索和进取。”

  刘秀梅 单弦牌子曲(含岔曲)代表性传承人

  70岁,我还年轻!

  从艺五十多年,刘秀梅作为如今单弦艺术的领军者,她觉得能成为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非常高兴、荣幸”,也更觉得是一种责任,“我的艺术人生,是浸润于津派文化之中不断成长的,我对于传承曲艺艺术也充满信心。”

  昨天,在接到记者的电话时,刘秀梅刚结束当天老年大学的授课。得知好消息,她非常高兴,特别提到自己能有如今的成就,和天津这块曲艺沃土息息相关。

  “我是1971年考入天津市曲艺团的,最早是跟着大师骆玉笙学习京韵大鼓,后来改攻单弦。”刘秀梅介绍说,天津的曲艺艺术氛围和大师们的教导,让她起步就很高。1992年,拜单弦名家马增蕙为师,成为石慧儒石派单弦第三代传人,“石先生也是咱天津曲艺的一杆大旗。”刘秀梅还说,也要感谢天津观众,有一代代观众的支持,才有一代代演员的华章溢彩。

  多年来,刘秀梅继承、挖掘、整理了多段单弦的传统节目,也创编新曲目,讴歌新时期的社会生活、时代人物。她随团参加的公益演出不计其数,深入到工厂、农村、学校、社区,为广大人民群众表演单弦,还利用个人时间,举办不同规模的讲座活动,身体力行向广大人民群众推广单弦艺术,曾获得“天津市第一届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称号。

  “我现在最小的徒弟20来岁,最小的学生才17岁。”对于求教问艺,刘秀梅不吝惜时间、经历,她还常常直接手机视频教学。“我们这一辈更是要承上启下。”刘秀梅认为不管是简单爱好还是系统学习,将来是否成为专业演员,“他们能学,就是一种对艺术的传播、传承,那作为专业演员更是责无旁贷。”对未来,她也充满信心,“现在全社会都重视传统文化的挖掘和传承,我今年已经70岁了,但我感觉‘还年轻’,还能继续贡献力量。”

  王文壮 永良飞叉代表性传承人

  为永良飞叉做好建档工作

  “我们的会员又增加不少,现在一共有80人左右,非遗传承的工作对于我们来说,非常重要!”国家级非遗项目第五代传承人王文壮告诉记者。

  来自武清区王庆坨的永良飞叉已经有150多年历史,“飞叉不是家传的,而是王庆坨一带长久以来盛行的民间体育活动。”王文壮说。永良飞叉套路演化于武术套路,其演练特点刚猛浑厚,技巧性极强,手持飞叉的表演者要求身手灵活,跟乐器配合表演动作和队形,达到一定水平的表演者可使飞叉全身上下滚动飞舞,叉随人转,人随叉动,可谓险象环生,令人眼花缭乱,美不胜收。

  作为当地为数不多的活态民间绝技,永良飞叉2009年被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21年被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去年底,央视在津录制《非遗里的中国》天津篇,王文壮带领的永良飞叉队伍刚猛亮相,在古文化街吸引游客围观。

  “成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我的担子更重了,要做的工作也更多。现在的重点工作之一,是为永良飞叉做好建档工作,包括它的历史、传承人和会员的信息、我们获得的荣誉、文字和影像……都要一一保留,让永良飞叉的传承更科学和系统。”

  王文壮希望有更多的年轻人加入进来,“最基本的工作不能停,比如每天晚上的练习,周一到周五要进学校为学生们传授非遗技艺,我们的不少会员就是通过这样的宣传加入进来的。”

热门推荐
03-01-wx.png

微信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