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潮来袭,昨天晚间的天津仅有-6℃。但在天津中华剧院,热烈的叫好声却不断响起——由德云社班主郭德纲,携手天津河北梆子剧院小百花剧团,演绎了一场失传百年的传统剧目《红书宝剑》。
“以前大伙儿老跟我开玩笑说我唱戏是梆子的味儿,其实算了算,我得够35年往上没唱过梆子了。”演出前,郭德纲告诉记者说,这次应天津市河北梆子剧院小百花剧团邀请,带着自己的徒弟,和天津的名家王少华、陈婷等,给大家演了这么一出结局大团圆的河北梆子剧目。郭德纲也向《今晚报》的读者送上新春祝福:“未出正月还是年,祝咱们市民读者戏迷朋友们——诸事顺遂。”
一直有情怀
相声不景气时先唱的梆子
好——
开场一刻钟左右,郭德纲扮演的老院公海世荣一出场,整个中华剧院里,响亮的碰头好就点燃了本场演出的气氛。
近年来,郭德纲带领的德云社、麒麟剧社,频频在戏曲领域亮相,引发了相当大的关注,毋庸置疑的是,在其影响下,关注戏曲的人越来越多。在天津的舞台上,郭德纲更多的是带来了京剧、评剧的演出。一直以来,也有对郭德纲声腔的各种评论,采访中,用郭德纲自己的话来说,“以前大伙儿老跟我开玩笑说我唱戏是梆子的味儿。”他自己计算了一下,大约有超过35年没有唱过梆子了。
“其实对河北梆子我是有情怀的。80年代末的时候说相声不挣钱,然后就想着干点别的。离我们最近就是唱戏。”在采访中,他告诉记者,当时是在红桥俱乐部跟着老艺人们一起,“我当时才十几岁,老艺人们都有七八十岁了。”一边唱一边学,后来是通过梆子又唱评剧又唱京剧。曾经有一阵,从老生、小生一直演到大花脸、小花脸,甚至还有彩旦。他还记得一次在农村演出,就在村里的露天戏台,当时演得相当卖力气,“台上甩腔、翻跟头,只要台下观众叫好,剧团工作人员就给记上一笔,演员加五毛钱。”
那后来为什么不唱了呢?“因为梆子太难了,从小接触这么多演员,这么多的剧目,其实最难的最严谨的就是河北梆子。”郭德纲回答道。
计划百出梆子老戏
“郭氏本”预计七百左右
“梆子的剧目相当多,包括京剧《四郎探母》这些传统老戏,最早都是从梆子移植过来的。”对于这次选择《红书宝剑》,郭德纲解释说,之前和包括河北梆子名家王少华等老师的聊天中,就想到要把老戏翻腾出来,《红书宝剑》在中国戏剧史上有好多剧种都唱,秦腔、山西梆子、汉剧、潮剧、越调等各大剧种有各自版本、改编版,“河北梆子当年也有,但是因为种种原因,几乎有上百年没人唱了。角色齐全、故事情节完整,是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大团圆结局,足够一‘卖’。我们就选择拿这出戏打头。”
河北梆子是中国戏曲梆子腔系的一个支派,天津的河北梆子又被称为卫梆子,有着浓郁的津派文化特色。唱腔是以高亢激越与低回婉转相结合,表现出慷慨悲壮。天生一副好嗓子的郭德纲,气息控制自如,在剧中很好地发挥出河北梆子唱腔这一表演效果,“我的角色,既简单又复杂,没有多大段的唱,但是在‘人情’上‘下工夫’,能让观众看完后和你一起较劲,一块儿起鸡皮疙瘩。”
剧中的海世荣一角,颇有《赵氏孤儿》中的程婴、公孙杵臼,《一捧雪》中的莫成的意思。郭德纲说,一方面说所谓“义仆”有局限性,但发生在身上的抗争,却是老百姓向往正义的朴实情感。
本次的大合作版河北梆子《红书宝剑》,标以“郭德纲传本”。此前,包括京剧剧目,都打上了“郭氏秘本”烙印。天津评剧院曾昭娟院长就曾说过,郭德纲手里有好几百个老本子。
“具体多少还没统计过。”前些日子,麒麟剧社开会时说,要弄一些郭德纲能唱的京剧剧目,“大概有个三四百出。”评剧的数量也是差不多,梆子大该100多出,“接下来的计划有河北梆子《玉虎坠》,我们的计划就是先拿出100出梆子老剧目来。”郭德纲一再表示,祖师爷、老前辈们留下的东西太多了,“我们现在跟前辈比那简直太惭愧了。”
未出正月还是年
手写祝福致读者戏迷
在不久前播出的天津卫视戏曲春晚上,郭德纲唱了一出《天官赐福》,立刻成为热门话题——身穿的天官蟒,不是郭氏创新,原型是川剧的“天官衣”。
“我看到了网上热心朋友的讨论。”郭德纲说,其实很多行头、包括切末(道具)其实都是参照过去升平署(清代掌管宫廷戏曲演出活动的机构)的资料进行复制的,“这就是越讲究越不嫌讲究。”
说到这里郭德纲特意提及,很多人都以为他把相声、喜剧融入戏中,“我们不是加了新的东西,我们是用最老的东西。”观众认为郭德纲台上加的几句笑话,其实就是过去的老本子,舞台上就是这么演的,在郭德纲看来,那些戏当年为什么养活了那么多演员,就是因为这些戏好看。
“未出正月还是年,我向《今晚报》的读者们拜个年,祝大家新年快乐。”接受专访的郭德纲,今年的“任务”还是深耕传统文化,“很多读者、观众、戏迷的支持,让我一直有动力往前走。”
郭德纲也郑重手写对于《今晚报》读者的祝福:“诸事顺遂”。
郭德纲说
希望乡亲继续支持见证
我的根在天津,不管是相声,还是京评梆的起步,都是从这里开始的。
尤其是近几年,德云社、麒麟剧社在天津的演出,大家都很捧场,我们就更加愿意将更多的传统艺术展现出来。天津的曲艺戏曲氛围和观众,都是宝藏资源,是能将传统文化、艺术再次焕发新生命力的沃土。我们对传统艺术的痴心,始终如一,能把老祖宗们创造的艺术,通过努力,在这个时代重新呈现,是我们的荣幸。
所以说不是我们创新,我们是复古。一定先把它继承下来,恢复成当年曾经一度兴盛的场景,它到底能好成什么样,在这个基础上,我觉得有的地方可能是现在观众接受不了的,我们再调整。希望家乡父老能够继续支持、见证这样的愿景实现。
摄影 本报记者 姚文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