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街大铜钱区域,开展主题灯光秀、歌曲联唱等活动。(资料图) 摄影 本报记者 吴迪
记者从市商务局获悉,为推动本市夜间经济高质量发展,市商务局等4部门出台《天津市推动夜间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若干措施》,提出重点打造市文化中心广场、金街、五大道、意式风情区、古文化街—老城厢、天津之眼、津湾广场、滨海文化中心8个市级地标性集聚区。
点亮“夜津城”品牌
增强海河、海岸夜间消费功能,以天津之眼、古文化街、津湾广场、滨海新区“于响”片区、东疆港、国家海洋博物馆、泰达航母主题公园、天津茱莉亚学院等为节点,培育一批文化味、科技感、艺术范的标志性“河”“海”消费场景,打造国际化休闲购物、餐饮娱乐、文化演艺集聚区。打响“夜游海河”“夜游渤海”品牌,依托水、船、桥、邮轮、港口、日出日落等景观,加快推进游船码头的新建、改扩建工程,延长游船营业时间和线路,引导邮轮公司加大产品创新、宣传培育邮轮文化。支持在水上公园、天塔湖等环湖区域引入餐饮、茶楼、咖啡等消费场景,举办灯光秀、水上表演等活动。
打造“夜津城”特色主题街区
加快盘活闲置或低效商业载体,各区建设餐饮集聚型、购物集聚型、文体消费型、旅游观光型、国际风情型、便利服务型等特色商业街区。实施老店焕新、小店改造计划,丰富古文化街、南市食品街、鼓楼商业街、中山路美食街、1902欧式风情街等传统特色商业街区的夜间经营业态。推动下瓦房、万德庄、西湖道、西北角等区域打造餐饮、酒吧、娱乐主题街区,推动恒基商业广场、民园广场等区域打造全时段特色街区。
建设“夜津城”地标性集聚区
以大型购物中心、美食街、文化旅游景区等消费集中区域为重点,联动周边3公里内餐饮、购物、休闲、娱乐、文化等多种业态,重点打造市文化中心广场、金街、五大道、意式风情区、古文化街—老城厢、天津之眼、津湾广场、滨海文化中心8个市级地标性集聚区。依托河、海、洋楼等资源禀赋,支持各区因地制宜引进大型文化旅游度假区、主题公园、儿童乐园、不夜城等消费载体,每个区至少打造1个地标性集聚区。
拓展“夜津城”特色多元消费
推动意风区、五大道、金街、文化中心等商圈提质扩容,植入彩灯彩塑、创意灯饰、3D全息投影等元素,开发公园花灯展、洋楼夜游等沉浸式体验项目,定期举办大型歌舞演出、实景话剧、灯光艺术节等文旅互动活动。发展新型演出场所,研究支持在商场、餐厅、文创园区、酒店、旅游景点、游船等场所拓展演艺新空间,举办营业性脱口秀、沉浸式表演、小型音乐剧、话剧、相声等表演。加快发展“体育经济”,引入更多夜间迷你马拉松、荧光夜跑、街头篮球赛等体育赛事活动。加快发展“演唱会经济”,利用体育场馆、会展中心、公园、商场户外广场等举办演唱会、音乐节、相声大会、马戏表演等,加强与购物、住宿、餐饮、娱乐等行业结合,放大演唱会经济带动效应。
活跃津郊假日夜间经济
挖掘津郊传统文化和乡俗风情资源,整合发布津郊乡村美食,打造乡村特色民宿,推出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吸引城市居民下乡消费。结合乡村产业优势,开展河蟹节、民俗节、采摘节、赏花节、美食节、乡村夜市等活动。创新露营消费场景,推出亲子研学、山地运动等年轻化、个性化的消费体验产品和游玩项目,打造窑艺DIY、星空露营、露天电影、乡村庙会、森林光影秀等配套消费业态。
举办“夜津城”缤纷主题活动
持续推出津味美食节、老字号嘉年华、戏剧节等特色主题活动。扩大“津夜有你·天津夜生活节”品牌影响力,联动市场主体举办首演、首秀、首展等夜间首发活动,构建我市首发经济链式发展生态体系。引导和支持剧院、剧场、博物馆、图书馆等延长夜间开放时间,举办展览、发布会、分享会、读书会等,开展多种形式的“博物馆奇妙夜”“博物馆不眠夜”“艺术嘉年华”等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