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骥才新作《非遗学原理》近日由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出版,并将于国庆前后与读者见面。在日前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举办的2024级第三届非物质文化遗产学交叉学科硕士生入学仪式上,13名新生率先收获了这部关于非遗学元理论探索的首部著作。
这部《非遗学原理》是作为中国非遗保护事业开创者、倡导者和实践者冯骥才非遗保护思考与实践的凝练,为非遗学提供理论支撑。《非遗学原理》收录了冯骥才为非遗学“立论”“立言”的理论文章,系统地梳理非遗学科的缘起、使命、立场、特征、核心内容与内在逻辑,竖立起非遗学的框架,阐述非遗学的独立性、学术本质,从元理论层面勾勒出非遗学独特的学科样貌,并为这一新学科的研究、实践方法提供了指导思想和原则。这是冯骥才二十多年非遗保护思考与实践的结晶,堪称国内非遗学科建设的开山之作、非遗学理论的奠基之作。
近几年,冯骥才倾注心血,在天津大学创立了中国第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学交叉学科,为非遗的科学保护培养研究型人才和管理型人才。2021年10月,国务院学位办批准天津大学自主设立我国首个非遗学交叉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022年9月,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迎来非遗学学科首批硕士研究生。该学科把主课堂设在重要的非遗所在地,建立一系列田野教研基地,发挥“为非遗立档”和“传承人口述史”的强项,形成了“以文化田野为实验室”的非遗学教研模式,让学生通过具体的非遗调查与研究项目,在调查中认知非遗,在研究中深入非遗。这部著作的出版,奠定了非遗学的理论基石,也标志着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在非遗学理论建构、教研方法建设、学科交叉融合等方面不断探索,非遗学新学科正在健美地起步。
对于这部新作,冯骥才讲:“这不是非遗知识的梳理,而是对非遗学元理论的探索。人文社看中我这部书稿的缘由,我想一方面是出版家的视野与敏锐,一方面是对我个人的支持。我在四十多年前出版的第一部长篇、中篇、短篇,都是在人文社。今天他们仍在支持我,而且是跨领域的支持,令我非常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