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河传媒中心精品力作百集系列纪录片《小楼春秋》研讨会举行
专家学者共品“小洋楼”独特韵味

发布时间:2024-09-05     文章来源:今晚报

由天津市委宣传部和海河传媒中心共同摄制,海河传媒中心李家森工作室承制的百集人文历史纪录片《小楼春秋》,于2023年4月8日起在天津广播电视台卫视频道播出后,掀起关注热潮,受到观众喜爱。昨日在津举行的该片研讨会上,专家学者和该纪录片主创团队一起,从多角度探讨这部纪录片播出后产生巨大影响力的原因,以及拍摄过程中的感悟。

  大型系列纪录片《小楼春秋》项目于2015年启动策划,摄制组经过大量实地调研,于2016年正式开机。该片从天津上千座独具特色的历史风貌建筑中,最终筛选出100幢小楼制作成片,每集8分钟,共100集。该片摒弃了长篇论述的方式,小巧精致,兼具知识性、趣味性和历史性。作为一部百集系列纪录片,其创作难度之大,对主创团队来说是一次前所未有的考验。主创团队曾先后查阅和拍摄了上千份历史档案,阅读了大量文史资料,仔细翻查了当年发行的《大公报》《益世报》,力求还原历史细节,书写历史故事。与此同时,他们还走访了一幢幢建筑昔日的所有者或居住者的后裔,记录下大量的口述历史;让当事人后裔的口述、专家的讲解与文献的记载互相佐证,彼此支撑,尽力再现彼时的真实情景。

  该片总导演李家森说:“我们从上千座小洋楼里精选了100座,再深挖细耕。”该片播出后,画面之美引发观众热议。李家森表示,从艺术的角度,大量空镜头的运用,为这部片子增添了意境和美感。“空镜头,不仅仅是对景物的客观描写,而是人的主观情绪与客观景物的有机结合。仿佛音乐中的停顿,戏剧中的哑场和绘画中的空白,是刻画人物内心世界的外在艺术手段。虽然小楼是固定建筑,但是我们把小楼的窗、顶子都拍红了,让它赋予新的生命,有故事、有情节。比如,我拍的雨中五大道,秋月雨露,那种空镜头让你引起遐想,给你带入历史,让你与历史对话。看到那个镜头,就有一种‘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感觉。”

  该片总顾问、文史专家罗澍伟说,由100个“洋楼故事”集合而成的《小楼春秋》,涵盖了100多年来天津城市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社会……用数不清的流年影像,记录下千回百折的历史过往。他认为,建筑的华美与故事的曲折并重,是《小楼春秋》摄制过程中的一大特色。片中,用建筑之美与专家侃侃而谈的交叉进行时,拍摄出时光流转中无数铭心刻骨的都市承载。他表示,《小楼春秋》没有采取一般纪录片的时长,而是从几百个小时的镜头中遴选出一个个短短的“8分钟”,把人物放在聚光灯下诠释历史,把事件放在镜头里面诠释城市,记录下天地间的往来过客,勾勒出中西间的碰撞交融,细数并盘点“小洋楼”的记忆与承载。既让观众看到了时光的流变,又体味到了时代的开合变化,让文物、建筑遗产和历史一起活起来,深刻独到,精致流畅,真正做到了集知识性、趣味性和历史性于一身。

  天津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张利民认为,大型纪录片《小楼春秋》的拍摄和播出,具有四个意义。首先,这部纪录片从拍摄到播出,电视电台、网络、纸媒等多媒体平台的联动宣推,具有创新性。其次,纪录片的拍摄长达8年,不仅仅是拍摄一部作品,更是一个文化工程。第三,从天津这座城市来讲,人们一直在探讨什么是天津文化,就是所谓津派文化是怎么形成的,怎么发展的,这部作品的拍摄,对这个话题的探讨应该是一个助力。第四,纪录片用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让大家能够对天津的形象、天津的历史文化和特征,有更通俗、更直观的了解,激发了人们对天津的热爱和建设天津的热情。

  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张威表示,他看这部纪录片的第一感觉是震撼。“这是一部精品,虽然很短,每集只有8分钟,但无疑是部大制作。通过片子可以看出,主创团队投入了大量的精力,拍摄制作的过程,体现出一种工匠精神。同时,我觉得,这部作品比以往的类似介绍小洋楼或者是近代史建筑的作品有深度,准确性也非常高。”他认为,从节目制作角度,这部纪录片的画面、音乐都很精美,观看的过程是很好的艺术享受。而且,海河传媒中心出品的此类展示天津风貌的精品力作,对天津经济可持续发展有推动和助力的作用。此外,张威还在学校讲课的时候,把这部纪录片推荐给学生们观看,“从教学角度来说,这部纪录片是非常好的补充教材。”

  研讨会上,该片制片人王言玲,编导王至扬、陈晓、胡炳垠、霍五月等也都谈了各自的感受,并表示参与这部纪录片的创作,为自己的职业生涯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会总结创作经验,拍摄出更多更好的作品。

  图为纪录片《小楼春秋》剧照。

热门推荐
03-01-wx.png

微信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