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观察
《寻找戏剧家》等沉浸式演艺项目别具风采
打卡小洋楼里的演艺新空间

发布时间:2024-04-10     文章来源:今晚报

“来天津,走进百年小洋楼里的演艺新空间,体验一场沉浸式戏剧演出的魅力……”近年来,这种既能看到历史建筑之美,又能了解历史故事的沉浸式文化体验项目逐渐成为市民和游客热衷的休闲时髦打卡方式之一。

  以文旅赋能让名人故居“活起来”,让小洋楼“会说话”,展示其背后的深层次价值,让游客来天津不仅看到小洋楼的美景,更了解小洋楼背后的历史故事,从而了解天津、热爱天津,这正是新时代下对天津名人故居文化旅游资源活化利用的生动实践。

  去年,毗邻曹禺故居纪念馆的曹禺剧院重装开业,一部为这座剧院量身打造的驻场演艺文旅项目沉浸式感观戏剧《寻找戏剧家》也应运而生。截至上周,该剧演出场次已突破200场,并将于“五一”假期期间推出扩展版,同时也计划推出少儿版《寻找戏剧家》,通过沉浸式的演出让小朋友们了解更多的戏剧文学知识。

  “在80分钟的演出时间里,观众不仅可以近距离体验戏剧表演,还能收获声音治愈的解压效果。”导演贾泽轩介绍。《寻找戏剧家》的故事设定在戏剧家的家里。演出开场前,每一位观众都会按要求选取剧中的一个角色,然后跟随演员走进剧情。全剧以独特的表演形式、创意的感官体验,打破传统舞台的界限,让观众通过观看、触摸、聆听、闻味等多种方式与剧中戏剧家笔下的角色相遇,帮助戏剧家走出创作困境,感受戏剧魅力。

  “打卡沉浸式的话剧,没想到自己既是看剧的,也是出演者,互动性很强。”“互动方式多样,人物结构巧妙,用别样风情体验了曹禺先生笔下的著名戏剧人物,代入感很强。”“传统话剧只能观看,而本剧反其道行之,进行一段时间的视觉剥离,用其他感官感受剧情,这种沉浸是一定要本人去亲自体验才能感受到的。”这是不少看过《寻找戏剧家》的观众给出的评价。而作为曹禺剧院的驻场演艺文旅项目,联动曹禺故居,以历史文物建筑为载体,以多元化、沉浸式、精准化、互动性强的演艺形式为特色,推出扩展版《寻找戏剧家》是贾泽轩正在忙碌的工作。他告诉记者:“现在来看演出的基本都是中青年观众,而且有六七成的观众都是游客,所以希望打好曹禺剧院这张名片,通过沉浸式演出体验为天津文旅增添新亮点。”

  坐落于和平区鞍山道59号的张园始建于1915年,是清代两湖统制张彪所建的豪华宅院(原名露香园)。因中国近代史上两位风云人物——孙中山先生和末代皇帝溥仪曾先后入住而声名远扬。如今,白天走进这座百年故居,在乔装打扮的沉浸式演绎展《津门往事》的讲解员带领下,游客便可在参观的同时“穿越”近代中国的风云岁月,开启一场“有故事、有场景、有互动”的历史文化之旅。张园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津门往事》自去年9月亮相以来,至今演出已超过150场,其突破了‘展板+展品+解说员’的传统形式,将真人演绎、情景塑造、科技互动等融入景区,可以让人感受到鲜活的历史,很受欢迎。”

  而近日,一部沉浸式夜游戏剧作品又在张园亮相。“一对丢失的耳环牵扯出一段扑朔迷离的纠结和缠斗,夜幕之下,随着审讯的开始,一场探寻真相的游戏也随之上演……”作为实景文旅演艺项目,此剧不仅在百年张园里开启“夜游”模式,也解锁了园内的全新场景作为演艺空间,使观众“沉浸式”融入故事情境。演出中,观众作为“陪审团”的成员随“查案人员”穿行于“审讯室”之间,抽丝剥茧、拼凑线索,每个独立的场景内,都在上演着扣人心弦的“破案”故事;每个故事都交织着大时代和小时空、大人物和小角色之间扑朔迷离的纠结和缠斗,名与利,真与伪,善与恶,得与失……统统化为让观众心惊胆战的戏剧效果,最终还原令人咋舌的真相。

  走进百年小洋楼之中体验夜游演艺项目,与演员互动“飙戏”或交流,并融入综艺感的演艺形势,让珍藏着宝贵历史和文化的小洋楼“开口讲故事”,也让游客和观众摆脱了传统的游览或观剧模式,收获了更深层次的情感体验和文化共鸣。

热门推荐
03-01-wx.png

微信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