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被广泛运用在中式风格的服饰、饰品以及家居装饰上的盘绳技艺作品,因其形象生动、内涵丰富、寓意美好,深受人们喜爱。明匠盘绳技艺,是北辰区的区级非遗项目。该项目第四代传承人刘雯文在继承传统审美风格基础上,利用“非遗+”模式大胆尝试,结合当下潮流,创造年轻人喜爱的非遗作品。
近日,记者来到刘雯文的工作室,一进屋,古朴典雅的气息便扑面而来。挂在墙上的材料盘里,从“中国红”到“莫兰迪”,经典及流行色系的绳料一应俱全。工作台上的展示盘里,如意结、文昌结、绶带结、团锦结……不同款式和寓意的绳结作品摆放得整整齐齐。
从7岁那年跟太姥姥学会了编四股辫,刘雯文就与盘绳技艺结下“不解之缘”。“我们这项技艺是家族传承,第一代创始人李占荣是我的太姥姥。清末民初时期,太姥姥在天津估衣街的成衣店打零工,靠做针线活、盘扣、襻花等来贴补家用。后来是我姥姥、我妈妈,再到我,这门手艺就这么传了下来。”
身为年青一代非遗传承人,“80后”的刘雯文不仅善于利用网络展示和传播非遗技艺,还用“非遗+”模式把明匠结绳技艺的花结与饰品、手办、文玩收藏品等年轻人喜欢的物品结合,再配以时尚潮流的色系,受到人们青睐。她说:“我们把制作过程拍成视频放到网络上,反响很好。很多外地朋友特意找我定制作品,这些年网络订单不断。”
近几年,刘雯文参与非遗进校园、进社区等活动传播非遗文化的同时,更多想法是如何做出年轻人喜爱的作品。“我们在尝试更多的‘非遗+’模式,设计出更多符合新时代的衍生产品,让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爱上非遗。”刘雯文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