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音乐学院建校65周年系列学术活动之一、由天津音乐学院发起并主办的“民族歌剧创作与表演座谈会”日前在津举办。国内众多业内资深人士相聚津城,共同探讨民族歌剧的传承和发展,探索民族歌剧的未来发展之路。
原解放军艺术学院政委、中国民族歌剧传承发展工程指导委员会副主任乔佩娟深情讲述了马可、瞿维、贺敬之、张庚等老一辈艺术家为民族歌剧发展作出的贡献。她认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民族歌剧创作必须坚持和发扬长期以来形成的优良传统,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把群众喜不喜欢、满不满意、认不认可作为作品成功与否的评判标准。“我们既要弘扬中国民族歌剧的优秀传统和经典剧目,又要抓住‘中国梦’‘两个一百年’等重大现实主题,反映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巨变、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和多彩生活,生动展示我国人民奋发有为的精神风貌和创造的辉煌业绩。”
著名歌剧理论家、南京艺术学院教授居其宏指出,中国民族歌剧的音乐创作应当向戏曲音乐学习,尤其要像板腔体戏曲音乐学习,学习音乐戏剧性的复杂展开方式,才能够更深入、更民族化、更戏剧性地展现主人公的心理状态和戏剧冲突。“以中国民族歌剧开山之作《白毛女》为例,《白毛女》取自民歌和戏曲音调的音乐素材,将我国民间音乐,特别是板腔体戏曲的创作原则、表演原则与西方歌剧先进经验有机结合,使中国民族歌剧以其独特的神韵屹立于世界歌剧之林。其对当代歌剧创作、表演和导演的影响深远,需要认真总结民族歌剧音乐创作的历史经验,积极推进传承创新之路。”
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主席、中国音乐学院教授、著名女高音歌唱家雷佳围绕中国民族歌剧表演艺术的“三个根本”与“四重属性”展开交流,认为“歌剧表演者一定要通过真听、真看、真思考、真反映来理解和塑造角色,历经学习实践总结再实践的过程,拓展自己对作品和角色的理解,赋予表演更大的创作与想象空间”。
原总政歌剧团团长、导演黄定山表示,歌剧表演人才的培养应该是兼容并蓄、融合发展,在教学培养过程中应注重课程的设置,挖掘演员的表演潜能,让歌剧艺术得到当代观众的认可,传递出当代中国的形象和声音,不断为观众奉献好听好看的艺术精品。
《歌剧》杂志执行主编、中国歌剧研究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游暐之认为,中国民族歌剧创作与表演是不可以独立存在的。天津音乐学院目前研究的课题,能够逐步建立中国民族歌剧的表演体系,课题的研究对民族歌剧整体发展也是有益的,会对中国民族歌剧的一度创作和二度创作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天津音乐学院院长王宏伟回顾了民族歌剧《同心结》复排的过程,分享了天音逐步探索出的民族歌剧编创演、人才培养与品牌推广“三足鼎立”的运行模式,以及艺术实践与育人实践并行的有效路径。他表示,对照“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要求,《同心结》作为一部中国民族歌剧,应该在文化传承发展、民族歌剧表演理论体系形成等方面,承载更多责任与使命。要从理论到实践、从创作到表演,建立完整的理论体系;从基础教学、理论、评论、歌唱,做深入研讨并最终转化为实践。坚持在作品中反映广大人民群众的审美需求,坚持表达民族文化的内涵,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而创作出更多富有时代特征、民族气魄的优秀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