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天津海河传媒中心教育频道倾情打造的12集航拍纪录片《大美天津》在天津卫视频道播出。《大美天津》如同一首影像长诗,以极致的航拍美学和温情隽永的文案为载体,观照天津自然地理、人文历史交相辉映之美,礼赞天津奔涌向前的澎湃活力,致敬在这片土地上劳作、欢歌、编织生活、创造梦想的奋斗人生,给观众奉献一场盛大的视听体验。《大美天津》集人文性、知识性、艺术性于一体,令人耳目一新,游目骋怀。日前,该片主创接受了记者的采访,讲述拍摄幕后的故事。
洼地湖泊港口
藏着自然馈赠的精灵与宝藏
航拍纪录片《大美天津》,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将镜头对准天津城市发展的新地标;对准古老长城、运河焕发出的新景象;对准海岸线、河湖湿地组成的生态新屏障;对准中西合璧、古今交融的网红新打卡地;对准天津人豁达乐观、热爱生活的文化血脉,激发情感共鸣,提升文化自信,全景深度呈现天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壮美画卷。
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近年来,天津深学笃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把绿色低碳发展纳入“十项行动”,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大美天津,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蓝天白云、繁星闪烁”成为常态,“清水绿岸、鱼翔浅底”照进现实。天津人民,美在其中,乐在其中。
天津,被誉为退海之地和九河下梢的城市,拥有丰富的湿地资源。洼地、湖泊和港口星罗棋布,构成了一幅美丽的湿地画卷。为了保护这些宝贵的自然资源,天津市划定了875平方公里的湿地保护区,并确保人们从核心区域彻底迁出。这体现了这座城市对自然的珍视和敬畏之情。
七里海湿地是天津唯一的国家级湿地自然保护区,万物共生共荣,充满了灵性和美丽。在这里,有258种鸟类自由翱翔,160多种野生植物恣意生长。在这片湿地中,湿地精灵们如鱼得水,在水中游弋,形成了龙的图腾。七里海曾是麋鹿的天堂,然而人类的猎捕和八国联军的到来,导致最后一只麋鹿在中国消失。十多年前,10只麋鹿重回七里海,从此它们在这里生息繁衍。
《大美天津》分集导演路树强介绍,在七里海湿地的拍摄过程中,他们发现了麋鹿,这也是首次在这片美丽的湿地中,用视频记录下麋鹿的生活场景并呈现给观众。路树强说:“当麋鹿在水中游弋时,它们的身影犹如一条龙,美丽而神秘。这些珍贵的画面,都是我们在最恰当的时候选择最好的拍摄方式所捕捉到的。”纪录片的制作不仅仅是对视觉的追求,更是对未知世界的探索。制作团队致力于寻找那些尚未被人们所了解的美好和故事,希望将这些隐藏在角落的宝藏展现给观众。
一条大河,一片湿地,一只鸟的眼神,当需要快速展现信息时,就会呈现出琳琅满目的画面。陌生美也可以有一种熟悉的亲切感,因为它就在你我的身边。银色的树干和枝叶,几株独具特色的树木,在山水之间傲然挺立。飞鸟们如同音符般和谐,共同演绎着秋水长天的美景。画面中,一棵银色的树格外醒目。路树强说:“这是我们导演在于桥水库拍摄到的。起初,我们都因这棵树是银色的而被吸引,直到坐船靠近才发现,原来这是鸬鹚的家园。这些鸟类在这里往返栖息,把这棵树当作了自己的家,鸟儿们排出的污浊之物,变成奇妙的颜料,将树身浸染,使得这棵树被染成了银色,塑造了别致的风景。”
渤海西岸,大地斑斓,在长芦盐场,每年春、秋,这里都会如约奉上当季最流行的“大地色眼影盘”。长芦盐以其独特的形状和鲜咸的味道而闻名,从明嘉靖年间开始被尊为贡盐。对于天津人来说,大海并不成为阻隔,反而成为时间的味道,是通往远方的道路。在这里,不仅可以让人们欣赏到大自然的美景,还能发现一些意想不到的故事,这些故事让人对这个世界充满了更多的好奇和想象。渤海西岸的风景如画,让人流连忘返。
路树强说:“长芦盐场的七彩盐田,现在大家对它都有所了解。记得当时我们开会的时候,有导演说这就像女生的眼影一样。所以我们用了‘大地色眼影盘’的说法,如今大家都知道了这一点,这就是我们的创新所在。焕然一新的美不是刻意追求的新奇,而是本身就存在的新鲜事物。时光在不断推进,会留下痕迹,所以我们在记录时间之美。”
一座140多岁的老水闸矗立在天津的南运河上,这是天津现存最古老的水闸──九宣闸。当年,李鸿章为了保障漕运,派淮军名将周盛传疏引河道,开挖了90公里的马厂减河并建起多道水闸蓄水排涝,其中就包括九宣闸。这些水闸成功解除了运河水患,沿岸盐碱地得到滋养,盛字军在此垦田万亩种植水稻,这里的水稻被称为“小站稻”。幸运的是,拍摄团队拍到了九宣闸进行生态补水时的画面。路树强说:“上游的水流汹涌而下,当河道逐渐变宽时,你会听到它的心声,你会看到它的感受,可以了解到过去的辉煌,比如在上世纪50年代小火轮还从这里经过,从白洋淀来到天津。”
城市客厅历史建筑
找寻一座城市始终年轻的密码
《大美天津》共分为《自然的呼吸》《绿色的脉动》《长城的故事》《时间的礼物》《蔚蓝的怀抱》《青春的答案》《天津的味道》《新生的力量》等12集,人文性、知识性、艺术性尽在其中,令人耳目一新。每一集的独特创意和对主题充满诗意又体现见识的解读,让观众们既能在岁月里听到时光的回响,又能通晓一座城市始终年轻的密码。
如果天津这座城市拥有生命,那她的心脏一定是文化中心那座美丽的广场,这是城市的文化客厅,也是天津人的心灵家园。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和大剧院临水而立,各具特色,共同构成了这座城市的心脏地带。文化与艺术,点亮了日常,温暖着生活。
在描述人与城市的关系时,导演开篇从城市客厅切入,镜头沿着这样的影像叙述逻辑展开,接着,镜头带领观众探访了一所有百余年历史的小学,寻访周恩来青年时代的足迹于南开,倾听“兴学强国”的声音于中国第一所现代大学,在五大道上空浏览众多名医故居、感受济世苍生的医者仁心。
天津大学新媒体与传播学院院长陆小华表示,“这样的影像叙述方式使城市在观众眼中栩栩如生,不再仅仅是展示外在的风景。即使这些景象是人们所不曾见过的,他们也会依稀感觉曾在哪里见过。因为这样的影像展现的是人的城市,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城市,拥有令人骄傲的历史和充满希望的未来。”
《大美天津》分集导演庾慧明表示,“关于天津的航拍已经让很多人有了审美疲劳,如何在这个领域实现创新突破,我们的研判是,‘美在天上’,但更重要的是人心落地。空洞的美千篇一律,我们要尽可能地为航拍塑造灵魂。年轻态、新鲜感、独特性,是我们选择的攻坚方向,从历史或现实,为每一组画面赋予丰富的内涵信息。我们的影像叙述逻辑不是单纯展现城市风貌,而是力图展现一个城市有生命力的美,在描述人与城市的关系中,用影像解读一个城市的人所未见之美。”
五大道素有“万国建筑博览会”之称,这里几乎集结了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全世界最流行的住宅样式。天津成为中西文化交流碰撞的最前沿,各种文化在这里交融,相互影响。在这片土地上,中国的第一代电灯与电话、第一封电报、第一条有轨电车线路以及第一家电影院相继诞生。这些先进的科技设施的出现,展示了中国在科技创新方面的进步和发展。天津成为中国近代化的窗口,吸引了众多的风云人物聚集于此。
《大美天津》中航拍的美景、人文地理的故事、精致出色的特写镜头,与观众分享了天津厚重的文化、艺术、教育、医学的历史和现状,令人感受到大城市的精神脉搏和美丽风景。在记录天津之美中,一幅五大道名医故居的空中地图徐徐展开,朱宪彝、金显宅、方先之、施锡恩,他们曾经撑起中国近代医学半个世纪的天空,他们的传承者今天又继续着济世的医者使命。
庾慧明说:“这些名医故居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医学精神的象征。名医精神的传承者,如今依然在这个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他们继承了先辈们的医德医风,将医学事业发扬光大。这不仅仅是一次寻访之旅,更是一次对医学历史的追溯和感悟。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禁为这些先辈们的伟大事迹所感动,也为他们的传承者感到骄傲。”
在时光的打磨和沉淀中,那些见证了历史变迁的老建筑逐渐重焕生机,焕发出新的活力和魅力。如今,位于劝业场附近的浙江兴业银行旧址,正创造着新的流量传奇,人们手中一杯杯浓郁的咖啡,为生活加注另一番醇厚的感觉。庾慧明说:“我们用室内航拍完成了一次前所未有的独特讲述,坐落在银行旧址的这家网红店,除了醇香的咖啡,地下金库里还有天津金融的一诺百年──历经多番易主,两个锈迹斑斑的保险柜至今仍紧锁着等待主人归来。”建筑见证了历史的沧桑和时代的变迁,承载着无数人的希望和梦想,它们不仅是一座建筑物,更是一段历史的见证和传承。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它都将继续散发着独特的魅力,为城市增添一抹亮丽的色彩。
拍摄中,摄制组不仅要关注城市的外在美,更要深入挖掘其内在的精神内核,通过对人物的刻画、对故事的讲述、对情感的渲染,让观众能够更加真切地感受到天津这座城市的生活气息和人文关怀。庾慧明说:“我们通过精心的构图和恰到好处的色彩搭配、镜头运用,让每一个画面都能够精美,让观众在欣赏的过程中产生共鸣和感动。我们的影像叙述逻辑不是单纯展现城市风貌,而是力图展现一个城市有生命的美,在描述人与城市的关系中用影像解读一个城市的未见之美。我们希望通过这部作品,让观众能够感受到天津这座城市的独特魅力,体验到它的历史底蕴和现代气息的完美融合。”
街头巷尾人文景观
蕴含着城市的活力与韵味
《大美天津》是一部集自然风光、城市风貌和人文情怀于一体的优秀作品。它不仅展示了天津这座城市的美丽和魅力,更传递了一种对家乡的热爱和自豪之情。这部纪录片由近百名热情洋溢的创作人员倾力打造,历时一年,精心筹备和拍摄完成,力求将天津这座城市的美丽呈现在观众面前。
总导演陈国望介绍,天津在制作和播放航拍纪录片方面有着深厚的传统,2005年的《魅力天津》通过空中的视角展现了天津的独特风貌;2008年《全景天津》以全新的拍摄技术为观众带来了更为宏大、震撼的视觉体验;2012年《华彩天津》再次刷新了人们对天津的认知。这些年来,天津的航拍纪录片在展现天津发展历程、塑造城市形象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也培养了一批专业的纪录片制作团队。
陈国望认为,航拍纪录片的魅力在于它可以展现出宏阔的画面,从而产生强烈的视觉冲击力。然而,一部好的纪录片不仅要有震撼的画面,更需要有生动的细节和对观众情绪的引导。陈国望说:“《大美天津》在创意阶段就强调了纪录片的人文性,要求在讲述故事的过程中,必须注重细节的描绘和情感的传递。为了丰富素材和强化画面的针对性,制作团队采用了直升机拍摄、无人机拍摄、延时摄影、移动摄影、穿越机拍摄等多种拍摄方式。这些不同的拍摄方式不仅强化了画面的视觉效果,也形成了丰富的节奏对比,使整部纪录片更具吸引力。”
在拍摄过程中,摄制组拍摄了超过60T的高清素材,拍摄时长近300个小时。这意味着他们不仅需要在短时间内完成大量的拍摄任务,还需要对素材进行后期的筛选和整理,确保最终呈现出的作品能够达到最高的质量标准。这个项目的参与拍摄人员之多、航拍器数量之众、拍摄时间之久、素材量之大,都创造了新纪录。值得一提的是,摄制组特别注重四季的拍摄,对同一地点、同一对象在不同季节下呈现出来的不同美景,进行了有计划的多次拍摄。这种细致入微的拍摄手法,让观众仿佛置身于天津的每一个角落,亲身体验这座城市的变化和发展。
《大美天津》总撰稿孙磊阐述了这部作品的创作理念和过程。她表示,《大美天津》由航拍镜头构成,每集的时长为8分钟,为了吸引观众的目光,每个风景点的展示角度、篇幅以及展示方式都需要精心策划。她说:“为了使全片的表达更具有年轻化、互联网化和国际化的特点,在文案创作时,需要特别注重视听语言的艺术美感、情感共鸣和文化认同。由于航拍镜头较多,很容易变成纯风光片,或者成为‘请您欣赏’式的宣传片,这些是我们不允许发生的。因此,在信息量上,只是用影像和视听提供冰山一角的信息,激发观众们的想象力,进而与画面产生化学反应。”
另外,交流式的语言风格也是这部纪录片的一大特色。孙磊说:“我们希望能与观众分享故事、情感,从而产生共鸣。这是一次空中的旅程,我们带领观众一起天际遨游,通过故事化和拟人化风格的解说词,实现信息的贴近性和生动性。我们希望观众在欣赏美景的同时,能够置身其中,感受到天津的魅力。”
在这次的航拍纪录片创作中,创作者将天津这座城市置于中国乃至全球的视野中,同时也将其放置在历史长河、沧海桑田的时空变迁里。孙磊说:“我们以深情的眼神俯瞰这座城市,用风景作为故事的载体,用更年轻化的语态来讲述这些故事。由于每集的长度只有8分钟,我们必须做到‘惜字如金’‘惜镜头如金’,尽可能地在短短的时间内,将天津的魅力和故事完整地展现出来。我们希望观众可以感受到文案的优美和悠远的质感,同时也希望观众会被片子中的线索引导着去思考,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我们希望通过《大美天津》,点燃观众对于天津的热爱。”
历史学者、天津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罗澍伟表示,《大美天津》打开了时代存储的记忆,把一座活力十足的天津渲染得风涛云霓、多姿多彩,在缥缈的时代流行色中,把天津之美诠释得既亲近,又可爱。他表示,“片中的镜头经过严苛的凝练和浓缩,在创作过程中摄制组选取百分之一的精华,使天津璀璨的历史、辉煌的今天尽收于观众眼底。纪录片成功运用了充满故事的时代化、拟人化、年轻化的画外音,引导观众进行想象与思考。”
作为大型航拍纪录片,罗澍伟认为:“《大美天津》达到了思想性、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统一。纪录片用难以拒绝的艺术冲击力,精准构建出时间浪花冲击下的天津形象,辉映出雕刻着岁月的时代梦想,把一座全新的‘大美’天津,慷慨、洒脱地付与了屏幕前的观众。”
《大美天津》就像一部充满了爱的交响曲,致敬在这片热土上劳作、欢歌、编织生活、创造梦想的每一个人,期望他们都能用奋斗,在生命中留下属于自己的永恒。美,是世界上永不褪色的渴望;美,也会传播一个崭新的时代。经过现代价值观的过滤,《大美天津》用新时代天津的全景之美,丰富了这座城市的历史与生命,从另一个层面,代表了一个有态度、有力量的当代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