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门非遗
本市河北区堤头庆云高跷远近驰名
民间花会表演 留住百年传承

发布时间:2023-08-16     文章来源:今晚报

在经典电影《神鞭》中有一个庙会上的民俗表演场景,其中精彩的高跷表演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这段精彩的高跷表演,就来自堤头庆云高跷老会。作为河北区的市级非遗项目,堤头庆云高跷以其文高跷、边耍边唱的特色,在天津十多道老会中独树一帜。为了让这一独具特色的民间花会表演能够在时代的冲击中保留原汁原味,以黄勇、孙晓超为代表的年青一代传承人克服重重困难,坚守百年传承。

  堤头庆云高跷老会成立于清顺治十年(1653年),原名堤头盛兴秧歌老会,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多年来,堤头庆云高跷无论从会员规模、行头道具,还是从表演水准上都属上乘,也因此远近驰名,受邀在很多重要文化活动中展演展示。

  说到堤头庆云高跷最大的特色,这项非遗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黄勇告诉记者:“我们属于文高跷。文高跷就是不折跟头、不劈叉,但要边耍边唱。技法上相对于武高跷简单,但表演上比武高跷难——更注重细致的表演,人物刻画、面部表情、手眼身法步都很讲究,扮相和服装上也更考究一些。我们的戏服,京剧团来了都可以直接穿上台表演。演员扮相与京剧扮相相同,贴片子、包大头,扮妆细腻俊秀。”在黄勇看来,堤头庆云高跷的戏服配色雅致,戏服上的纹饰运用工笔画技巧,凤戏牡丹纹饰图案都是手绣的,面料选择上等绸缎、杭罗,绚丽华美,一件斗篷上的珠片就有上万片。此外,高跷的高跷腿子也做工考究,雕刻细腻逼真。

  除了细节上的精益求精,堤头庆云高跷老会出全会时,150余人的大阵仗也让其在津门老会中享有盛誉。传承人孙晓超说:“我们是大会,包括茶炊子、圆笼、六角盒、衣饰箱等,后有一人持伞盖,左右有门旗、高照、软对、硬对、灯牌等随会行走,场面宏大壮观。”

  这些年来,为了做好传承,黄勇和孙晓超拜访老人、整理唱词、整理老会资料,还根据老人的回忆绘制高跷仪仗的队形、传说中的汉照灯亭等。尽管如此,随着城市现代化的进程,老会也不可避免地面临诸多问题。“堤头拆迁后,大家集中练习的时间越来越少。我们这一代打小跟着父辈们玩儿,对这些老玩意儿有感情,但这些对现在的孩子们没有多大的吸引力了。我们只能尽自己的最大努力,把我们能做的事情做好。希望有更多年轻人关注高跷,大家能够一起想办法,让已经传承了300年的高跷艺术继续传下去。”

热门推荐
03-01-wx.png

微信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