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担子里一头挑的是死亡,另一头挑的就是希望。”10月2日、3日,由天津人民艺术剧院(简称“天津人艺”)精心筹备的大型原创话剧《赶大营》将在天津大剧院首演。这样一部用“赶大营”精神讲述“赶大营”故事的史诗级话剧,究竟有着哪些创作亮点和不为人知的幕后故事?带着这样的期待,记者昨日走进了天津人艺的排练厅。
穿越时空再现津商传奇
“即使是我们天津人,对‘赶大营’都不是很了解。很多人把‘赶大营’理解成‘赶大集’。实际上,‘赶大营’和‘闯关东’‘下南洋’‘走西口’都是中国历史上人口大规模迁徙的典范,是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在《赶大营》排练现场,编剧、导演钟海对记者说。该剧以真实历史事件“赶大营”为背景,通过艺术化的手法,将这段鲜为人知却又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缓缓展开。故事背景设定在清朝末年,时局动荡,边疆不宁。面对民族的危难,一群来自天津以安文忠为首的杨柳青商人们毅然决然地踏上了前往西北边疆追随左宗棠的征途,史称“赶大营”。剧中,天津商人们不仅要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如酷暑严寒、沙尘暴等极端天气,还要应对复杂的政治局势和商业竞争。他们中的一些人,起初只是为了谋求生计而踏上这条路,但在旅途中,他们逐渐被身边人的勇气和牺牲精神所感染,逐渐成长为有担当、有情怀的商人。他们彼此扶持,共同面对困难,展现了坚韧不拔与勇于开拓的津商精神。
为了以更好的状态将作品呈现给观众,主创团队根据排练效果不断优化剧本,“一边排一边改,每天都是新稿”体现了主创团队对作品质量的极致追求。通过不断的排练和修改,团队能够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使作品日臻完善。团队历时半个多月调整优化才最终定稿。其间,钟海导演与演员们更是紧密合作,不断磨合,力求将每一个细节都做到尽善尽美,不论是从语言表现方式的打磨还是史诗剧的表现手法,钟海表示,都希望可以赋予剧本更加鲜明的时代感和艺术感染力。
重温当年的艰辛与辉煌
排练现场,在编剧、导演钟海的指导下,著名表演艺术家、梅花奖得主、领衔主演吴京安以及张文明、张昕、王世文、张艳秋等天津人艺优秀表演艺术家正在紧张地排练。剧中饰演大营客安文忠的吴京安提及排练感受时表示:“我们有信心把安文忠和150年前杨柳青这些人的艰辛,他们的成就,他们在古丝绸之路上,阳光也好,月光也好,星星烁烁的闪光之石,把他们在沙海里留下来的点点滴滴,化作一丝微亮的光,我们把这束光捧在自己的手上,装进自己的心里,让它闪烁着告诉今天的人们,曾经有那么一段历史。”
“八千里路云和月,三千货郎满天山。”天津杨柳青人从天津到乌鲁木齐全程要走多半年,再远到南疆的喀什,共计181站,全程走完要近一年的时间。吴京安坦言:“我希望通过安文忠这一角色,把天津人的那股子艮劲儿、吃苦耐劳的精神塑造出来。作为一名文艺工作者,我把自己这种对艺术的热情,对戏剧的爱,都放在了这部戏里。”天津人艺副院长张艳秋表示:“《赶大营》不仅仅是一部话剧,更是我们天津人精神的象征。我们希望通过这部作品,让更多的人认识天津、了解天津,感受到天津人那股不屈不挠、勇往直前的力量。”
除了演员阵容的强大,该剧在舞台表现上也进行了大胆的创新与尝试。剧组采用了多种现代科技手段,如高清投影、环绕声效等,为观众营造了一个身临其境的观剧体验。此外,该剧的音乐与音效设计也极具匠心,每一段旋律、每一个音符都恰到好处地烘托了剧情氛围,让观众在享受视觉盛宴的同时,也能感受到音乐的魅力。
图为天津人艺《赶大营》排练现场。